隶字概述
〔隶〕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ì、dài),部首是隶部,总笔画是8画,是独体字。
〔隶〕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隶〕字造字法是隶:又樆尾会意。本义是逮、捕、追及。
〔隶〕字仓颉码是LE,五笔是VII,四角号码是50909,郑码是XBKV,中文电码是7152,区位码是3305。
〔隶〕字的UNICODE是U+96B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8582,UTF-32:000096B6,UTF-8:E9 9A B6。
〔隶〕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305,属常用字。
〔隶〕字异体字是肄、逮、隷、隸、𣜩、𥛬、𨽻、𨽾、𨾀、𨾁。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隶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6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63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52頁,第39字
音《唐韻》:徒耐切;《集韻》:待戴切,𡘋音代。《說文》: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後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韻》或作𨽿。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𡘋音肄 —— 義同。
义又,《廣韻》:本也。
音又,《集韻》:神至切,音示。《方言》:餘也,秦晉之閒曰隶。〇【按】今揚子《方言》本作𨽹。
音又,《集韻》:徒對切,音隊 —— 从後及之也。
义又,一曰與也。
音又,大計切,音第 —— 狐子也。〇【按】《爾雅・釋獸》:貍子,𧳙。《釋文》音曳。《集韻》作隶,音大計切 —— 未知何據。
音又,蕩亥切,音殆 —— 與迨、𨽿、逮同。
注解
〔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隶部。
〔隶〕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ì、dài,独体字,可拆字为⺕、氺、!、、。
〔隶〕字造字法是隶:又樆尾会意。本义是逮、捕、追及。
〔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ì] ⑴ 附属,属于⑵ 封建时代的衙役⑶ 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⑷ 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㈡ [dài] ⑴ 同“逮”。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徒耐切頁碼第92頁,第7字續丁孫
隶
及也。从又,从㞑省。又,持㞑者,从後及之也。凡隶之屬皆从隶。
附注段玉裁注:「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隶廢矣。」孔廣居疑疑:「隶、𨽿、逮三字音義皆同,意隶即𨽿、逮之古文。加枲加辵,後人贅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徒再反頁碼第251頁,第1行,第1字述
及也。從又、尾省。又,持尾者,從後及之也。凡隶之屬,皆從隶。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徒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68頁,第6字許惟賢第210頁,第11字
及也。
段注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隶廢矣。
从又,㞑省。又持㞑者從後及之也。
段注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凡隶之屬皆从隶。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逮捕之逮當作隶,《說文》云:「隶,及也,从又尾省。又持尾者,从後反之也。」
白话解释
隶,追上去捕获。字形采用“又”和省略了“尸”的“”会义。又,表示手持
,从后面追上抓捕。所有与隶相关的字,都采用“隶”作边旁。
字形解说
金文之,由「
」和「
」構成。篆文
,沿自金文之形,只是
向上延伸,穿過了「
」。
,像右手之形,義為「右手」,在此引申作「持」解;
,據《說文》是「尾」字的省體,音義和「尾」字相同。尾由「尸」和「毛字的顛倒」而成。所謂「尾字的省體」,是指「尾」字的下半部,也就是「毛字的顛倒」。尾字引申有「後」的意思。又、尾二字分別具有獨立的形、音、義,組合成「隶」,可會出「從後追趕」之義。因用手抓著尾部,就有「緊追不捨」之義。隶由「又」和「尾字的省體」構成。又和又、尾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隶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83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253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0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24頁,第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18頁,第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419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715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678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609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74頁,第7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23頁,第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913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3528頁【補遺】第16525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202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251頁【崇文】第100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355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221頁,第2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515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319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