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字详情

chǐㄔˇ
二级汉字通用字

豆部

11画

4

11画 (豉)

左右结构

形声字

MTJE

AJEX

14147

6262

8489

U 8C49

GKUC

横、竖、横折、横、点、撇、提、横、竖、横撇/横钩、捺

豉字概述

〔豉〕字拼音是(chǐ),部首是豆部,总笔画是11画

〔豉〕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豆、支”,五行属金。

〔豉〕字仓颉码是MTJE,五笔是GKUC,四角号码是14147,郑码是AJEX,中文电码是6262,区位码是8489

〔豉〕字的UNICODE是U+8C4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913,UTF-32:00008C49,UTF-8:E8 B1 89。

〔豉〕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4784

〔豉〕字异体字是𢻃𩚡

汉字解释

chǐㄔˇ

基本解释

〔豆~〕一种用熟的黄豆或黑豆经发酵后制成的食品。

详细解释

名词
豆豉 fermented soya beans。用煮熟的大豆或小麦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二种。供调味用。淡的也可入药。
豉酒(用豆豉浸渍的酒,可供药用);豉羹(即豆豉) 【漢典】。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豆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53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191頁,第23

標點整理本: 第1167頁,第24

唐韻》、《集韻》、《韻會》:是義切;《正韻》:時吏切,𡘋音䊓 —— 與𢻃同。說文》:配鹽幽尗也。【徐曰】尗,豆也;幽謂造之幽暗也。釋名》:豉,嗜也 —— 五味調和,須之而成,乃可甘嗜也。史記・貨殖傳》:鹽豉千合。前漢・食貨志》:長安樊少翁賣豉,號豉樊。

又,草豉。本草綱目》:生巴西諸國,草似韭狀,豉出花中,彼人食之。

又,豉蟲。葛洪《肘後方》:此蟲正黑,如大豆,浮遊水上。治射工毒成瘡口不能語,用豉母蟲一枚含口中卽瘥。

類篇》或作䜻。

注解

〔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豆部

〔豉〕字拼音是ch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豆、支

〔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ǐ] ⑴ 〔豆~〕一种用熟的黄豆或黑豆经发酵后制成的食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是義切頁碼238頁,第5

𢻃

𢻃配鹽幽尗也。从尗支聲。

豉𢻃从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時翅反頁碼608頁,第1行,第1

豉配鹽幽尗也。從尗支聲。

鍇注臣鍇曰:「幽謂造之,幽,暗也。」

反切………頁碼608頁,第1行,第2

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是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343頁,第1許惟賢588頁,第6

豉配鹽幽尗也。

段注《廣雅》說飮食曰:寑,䤁,鬰,𠪮,幽也。幽與𩰪同義。以豆𩰪之。其味苦。《招䰟》曰:大苦鹹酸。辛甘行些。王云:大苦,豉也。辛謂椒薑也。甘謂飴蜜也。言取豉汁調和以椒薑鹹酢。和以飴,蜜。則辛甘之味皆發而行也。《釋名》曰:豉,嗜也。五味調和。須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齊人謂豉聲同嗜也。按《齊民要術》說作豉必室中溫煖。所謂幽尗也。云食經作豉法。用鹽五𦫵。所謂配鹽也。

从尗。支聲。

段注是義切。十六部。

豉,俗𢻃。从豆。

段注此可證尗豆爲古今字。《豆部》之𧯦𧯡字皆非古文所有也。

豉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65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594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457頁
4說文校箋第298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285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031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75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70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1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83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293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241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364頁【補遺】第17102頁
14通訓定聲第203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626頁【崇文】第2501頁
16說文句讀第964頁
17章授筆記第305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73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00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