漦字详情

𭗱

chíㄔˊ
三级汉字

水部

15画

11

15画 (漦)

半包围结构

JKME

BDGK

58292

3372

U 6F26

FITI 86 、 FTDI 98

横、横、竖、撇、点、撇、横、撇、点、横、撇、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漦字概述

〔漦〕字拼音是(chí),部首是水部,总笔画是15画

〔漦〕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𠩺、水”,五行属金。

〔漦〕字仓颉码是JKME,五笔是FITI86,FTDI98,四角号码是58292,郑码是BDGK,中文电码是3372

〔漦〕字的UNICODE是U+6F2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454,UTF-32:00006F26,UTF-8:E6 BC A6。

〔漦〕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7750

〔漦〕字异体字是𣸗

汉字解释

chíㄔˊ

基本解释

鱼等的涎沫:“卜请其~而藏之。”
渗流。

详细解释

名词
1.渗流。
seepage;
漦,顺流也。 —— 《说文》卜请漦而藏之。 —— 《国语·郑语》。注:“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漦血也。 —— 《汉书·五行志》
2.鱼或龙之类的涎沫 。
saliva of fish or dragon;
漦龙(吐涎沫的龙。也称作恶龙)
3.古水名。
the Chi River;
漦,水名。 —— 《说文》。 朱骏声通训定声: 陕西乾州武功县南有古 漦城,疑其地有 漦水。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0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646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594頁,第21

唐韻》、《集韻》、《韻會𡘋甾切,音狋。說文》:順流也。一曰水名。

又,《爾雅・釋言》:漦,盝也。李巡云:吐沫,漦也。

又,《集韻》:升基切,音䀢。又,充之切,音蚩。又,陵之切,音釐。又,魚其切,音疑 —— 義𡘋同。

又,郎才切,音來 —— 地名,在扶風美陽。史記・樊噲傳》:從攻雍漦城。通作斄,又作釐。

又,湯來切,音胎 —— 與邰同。

又,棧山切 —— 魚龍身濡滑者。

注解

〔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漦〕字拼音是chí,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𠩺、水

〔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í] ⑴ 鱼等的涎沫:“卜请其~而藏之。”⑵ 渗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俟甾切頁碼366頁,第2

漦順流也。一曰水名。从水𠩺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仕甾反頁碼896頁,第5行,第1

漦順流也。一曰水名也。從水𠩺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注:「漦漉漉出次沫也。」《國語》曰:「龍亡而漦在。」𠩺,仕淄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俟甾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183頁,第5許惟賢950頁,第3

漦順流也。

段注順下之流也。《釋言》曰:漦,盝也。盝同漉酒之漉。《國語》、《史記》龍漦。韋昭曰:漦,龍所吐沫。按龍沫必徐徐漉下。故亦謂之漦。

一曰水名。

段注未詳。

从水。𠩺聲。

段注俟甾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龍漦是别義,段非。

漦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23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921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696頁
4說文校箋第474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436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590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695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39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32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87頁,第30字
11標注說文第459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385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0864頁【補遺】第17646頁
14通訓定聲第740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956頁【崇文】第3821頁
16說文句讀第1547頁
17章授筆記第452頁,第6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81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016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