遹字详情

𭗱

ㄩˋ
三级汉字

辶部

15画

12

19画 (遹)

半包围结构

YNHB

WXML

37302

U 9079

CBTP 86 、 CNHP 98

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竖钩、撇、竖、横折钩、撇、点、竖、横折、横、点、横折折撇、捺

遹字概述

〔遹〕字拼音是(yù),部首是辶部,总笔画是15画

〔遹〕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矞”。

〔遹〕字仓颉码是YNHB,五笔是CBTP86,CNHP98,四角号码是37302,郑码是WXML

〔遹〕字的UNICODE是U+907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985,UTF-32:00009079,UTF-8:E9 81 B9。

〔遹〕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7830

〔遹〕字异体字是𨗝

汉字解释

ㄩˋ

基本解释

僻,邪僻:“回~其德。”
遵循:“祗~文祖,光昭旧勋。”
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求厥宁,~观厥成。”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邪僻。
avoid;
遹,回避也。 —— 《说文》谋犹回遹。 —— 《诗·小雅·小旻》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 《诗·大雅·抑》
2.遵循。
follow;
今[治]民将在祗遹乃文考。 —— 《书·康诰》
3.另见 ào。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0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265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1249頁,第11

唐韻》:餘律切;《集韻》:允律切;《韻會》、《正韻》:以律切,𡘋音聿。玉篇》:循也,述也。正韻》:遵也。書・康誥》:祇遹乃文考。【註】紹述也。

又,發語辭。詩・大雅》:遹駿有聲。

又,姓。正字通》:宋開寶中有遹復,以太常博士判秦州。

又,《集韻》:食律切,音術 —— 邪也。詩・小雅》:謀猶回遹。

注解

〔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遹〕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矞

〔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ù] ⑴ 僻,邪僻:“回~其德。”⑵ 遵循:“祗~文祖,光昭旧勋。”⑶ 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求厥宁,~观厥成。”⑷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余律切頁碼53頁,第41

𨗝

異體

𨗝回避也。从辵矞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涓律反頁碼156頁,第2行,第2

𨗝迴避也。從辵矞聲。

鍇注臣鍇曰:「遹猶泬也,回泬之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余律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89頁,第3許惟賢129頁,第12

𨗝回辟也。

段注依《韵會》作辟。《小雅》。謀猶回遹。毛曰:回邪,遹辟也。按辟僻古今字。《大雅》兩言回遹。箋皆云:回邪。《韓詩》遹作穴。或作泬。或作鴥。皆叚借字也。遹古多假爲述字。《釋言》云:遹,述也。言叚借也。《釋詁》云:遹遵率循。《釋訓》云:不遹,不蹟也。皆謂遹卽述字也。言轉注也。不遹者,今《邶風》之報我不述也。

从辵。矞聲。

段注余律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本字欥。聿、曰。

《詩經》之「遹」字大概係「述」之借,至句首之遹字則與聿、曰等同為欥之借字。

遹、聿、曰等字在句首為發語詞者,皆欥之假字。

遹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03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153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128頁
4說文校箋第72頁,第18字
5說文考正第67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23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41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02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53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42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73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555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514頁【補遺】第16361頁
14通訓定聲第2373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56頁【崇文】第621頁
16說文句讀第208頁
17章授筆記第84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407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93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