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字详情
逃
逃字概述
〔逃〕字拼音是(táo),部首是辶部,总笔画是9画。
〔逃〕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兆”,五行属火。
〔逃〕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兆声。本义是逃走,逃跑。
〔逃〕字仓颉码是YLMO,五笔是IQPV86,QIPI98,四角号码是32301,郑码是WVRD,中文电码是6625,区位码是4451。
〔逃〕字的UNICODE是U+900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867,UTF-32:00009003,UTF-8:E9 80 83。
〔逃〕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588,属常用字。
〔逃〕字的近义词是遁,反义词是追,异体字是跳、迯、𧻏、𨒯、𨓖、𨓱。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10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56頁,第2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40頁,第13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徒刀切,音陶。《說文》:亡也。《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註】謂有罪逃亡之人也。
义又,《廣韻》:避也、去也。《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註】謂讓位而逃也。《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
音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記・高帝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前漢・劉澤傳》:跳驅至長安。【註】跳,音逃。
音又,叶田黎切,音題。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
义《說文》:逃,一作𨓱。俗作迯。
卷目:考證・酉集下 部首:辵部
愛日堂藏本: 第721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73頁,第1字
《史記・高帝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
謹照原文高帝改高祖。
《前漢・劉澤傳》跳驅至長安。〔註〕跳,音逃。
謹照原文劉澤改燕王澤。註跳音逃語見史記不在漢書,今移於上文漢王跳之下。
《說文》逃,一作𨓱。俗作迯。
謹按說文無此語。今照集韻改爲集韻逃,俗作迯,非是。
注解
〔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逃〕字拼音是táo,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兆。
〔逃〕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兆声。本义是逃走,逃跑。
〔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áo] ⑴ 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⑵ 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刀切頁碼第54頁,第24字續丁孫
逃
異體𨓖、𨓱
亡也。从辵兆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特豪反頁碼第157頁,第6行,第3字述
亡也。從辵兆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刀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94頁,第1字許惟賢第131頁,第11字
亡也。
段注亡逃互訓。
从辵。兆聲。
段注徒刀切。二部。
白话解释
逃,亡命,为躲避追杀而狂奔。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兆”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辵、兆聲,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兆」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兆」字本義為「灼龜坼也(占卜時灼燒烏龜殼所產生的裂紋)」,此義與「逃」無關,因此不兼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逃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04頁,第17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55頁,第7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30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74頁,第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68頁,第9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36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418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04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359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42頁,第2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74頁,第8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564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542頁【補遺】第16368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307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58頁【崇文】第62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13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428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197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