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概述
〔见〕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iàn、xiàn),部首是见部,总笔画是4画,是独体字。
〔见〕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冂、丿、乚”,五行属木。
〔见〕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是看见,看到。
〔见〕字仓颉码是BHU,五笔是MQB,四角号码是77212,郑码是LR,中文电码是6015,区位码是2891。
〔见〕字的UNICODE是U+89C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265,UTF-32:000089C1,UTF-8:E8 A7 81。
〔见〕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118,属常用字。
〔见〕字的近义词是睹,异体字是見。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見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1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33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07頁,第1字
音《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𡘋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义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又,姓。出《姓苑》。
音又,《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𡘋賢去聲。《廣韻》:露也。《易・乾卦》:見龍在田。【疏】陽氣發見,故曰見龍。《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註】凡𤰞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义又,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义又,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音又,《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音又,《集韻》:居莧切,音襇 —— 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音又,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注解
〔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見部。
〔見〕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iàn、xiàn,上下结构。
〔見〕字造字法是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頭上加隻眼睛,就是爲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是看見,看到。
〔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àn] ⑴ 看到⑵ 接觸,遇到⑶ 看得出,顯得出⑷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⑸ 會晤⑹ 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⑺ 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㈡ [xiàn] ⑴ 同“現”,出現,顯露。⑵ 同“現”,現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古甸切頁碼第284頁,第1字續丁孫
見
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
附注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會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經硯反頁碼第717頁,第7行,第1字述
視也。從目、儿。凡見之屬,皆從見。
鍇注臣鍇曰:「目儿爲見,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古甸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627頁,第1字許惟賢第713頁,第2字
視也。
段注析言之有視而不見者,聽而不聞者。渾言之則視與見,聞與聽一也。《耳部》曰:聽,聆也。聞,知聲也。此析言之。
从目儿。
段注用目之人也。會意。古甸切。十四部。
凡見之屬皆从見。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意。
白话解释
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
,由「目」和「人」構成,會以視義。金文三例,承甲文而來,只是第三例之「人」以反向呈現,而人在甲文中本可正、反書寫,不影響其音、義。戰國文字二例,也是上從目、下從人,和甲、金文之形一致。篆文
最合甲文第二例。字經隸書,所從之人變作「儿」,而儿、人本為一字,音、義全同,則其上承篆文之形應無疑義。楷書沿之,無所改易。以上諸形,都由目、儿二字構成,又和目、儿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見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58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709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4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62頁,第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42頁,第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233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108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293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824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21頁,第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52頁,第8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941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656頁【補遺】第17302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910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743頁【崇文】第296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61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694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764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826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