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字详情
兼
兼字概述
〔兼〕字拼音是(jiān),部首是丷部,总笔画是10画。
〔兼〕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䒑、〢、⺕、八”或“秝、⺕”,五行属木。
〔兼〕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从又( 手 ),从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是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兼〕字仓颉码是TXC,五笔是UVOU86,UVJW98,四角号码是80237,郑码是UAXK,中文电码是0369,区位码是2870。
〔兼〕字的UNICODE是U+517C,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860,UTF-32:0000517C,UTF-8:E5 85 BC。
〔兼〕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056,属常用字。
〔兼〕字异体字是傔、𠔥、𥡝。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10字
音《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𡘋音縑。《說文》:幷也。从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三才」,〈繫辭〉作「三材」,〈說卦〉作「三才」〕。《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义又,姓。《韻會》:衞公子兼之後。
注解
〔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兼〕字拼音是jiā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秝、⺕、;、䒑、。
〔兼〕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从又( 手 ),从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是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ān] ⑴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⑵ 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甜切頁碼第231頁,第12字續丁孫
兼
異體𥡝、兼
幷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結添反頁碼第594頁,第1行,第1字述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鍇注臣鍇曰:「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會意。」又曰:「兼併也。從又、手也。秝,二禾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古甜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315頁,第1字許惟賢第575頁,第2字
幷也。
段注幷,相從也。
从又持秝。
段注會意。古甜切。七部。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白话解释
兼,同时操持、把握。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只手同时抓握两茎禾。“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
字形解说
甲骨文沒有兼字。金文像一隻手()同時握著兩禾(
),用同時拿著兩禾來表示「並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如果只是手拿一禾,便是「
(秉)」字。「兼」字,一路從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幾乎沒有特別的變化,仍保留著原來的造字特色。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生劇烈變化。篆文上方「
」的彎頭在隸書上仍然存在,只是「
」被串連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
」的筆畫。接著上方的「
」慢慢演變成點畫,因此造就了「
」的形體,這也是楷書「兼」字上方筆畫的由來。至於下方「禾」的兩個根部,到了隸書時,因為文字美觀的因素,省略了「
」內部的兩筆,因此形成楷書「
」的筆畫。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兼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55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582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4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92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81頁,第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013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733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664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491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79頁,第16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88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371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7257頁【補遺】第1708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479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14頁【崇文】第245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944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667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692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