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字详情
薦
薦字概述
〔薦〕字拼音是(jiàn),部首是艹部,总笔画是16画。
〔薦〕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廌”。
〔薦〕字仓颉码是TIXF,五笔是AYNO86,AOGO98,四角号码是44227,郑码是ETZU。
〔薦〕字的UNICODE是U+85A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4214,UTF-32:000085A6,UTF-8:E8 96 A6。
〔薦〕字异体字是侟、荐、𠭶、𥤆、𧂑、𧲛。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37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62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32頁,第4字
音《唐韻》、《集韻》𡘋作甸切,音𧲛。《爾雅・釋草》:薦黍蓬。【疏】蒿也。《唐書・契苾何力傳》:逐薦草美水以爲生。《說文》:獸之所食草也。《莊子・齊物論》:麋鹿食薦。【郭註】六畜所食曰薦。
音又,《韻會》:進也。《易・豫卦》:殷薦之上帝。《周禮・籩人》:薦羞之事。【註】未食未飮曰薦,既食既飮曰羞。《榖梁傳》〔註〕:無牲而祭曰薦。又,《集韻》:才甸切 —— 通荐。《前漢・終軍傳》:隨畜薦居。【師古註】薦讀曰荐。
义又,與縉通。《史記・五帝本紀》:薦紳先生難言之。
音又,揚子《方言》:江淮家
于中,謂之薦。【註】薦音符。
音又,《字彙補》:卽略切,音爵。《詩・大雅》:𥂘醢以薦,與臄咢爲韻。
义《集韻》或作𥤆、𧲛。𥴖字原从稗作。
卷目:考證・申集上 部首:艸部
愛日堂藏本: 第617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67頁,第48字
《周禮・籩人》薦羞之事。
謹照原文事改實。
《揚子・方言》江淮家𥴖于中,謂之薦。〔註〕薦音符。
謹照原文𥴖于改居𥴖。符改荐。
注解
〔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薦〕字拼音是ji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廌。
〔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àn] ⑴ 牧草。《説文•薦部》:“薦,獸之所食艸。”⑵ 蓬草。《爾雅•釋草》:“齧,雕蓬;薦,黍蓬。”⑶ 草墊;墊席。《廣雅•釋器》:“薦,席也。”⑷ 藉;墊。漢賈誼《弔屈原文》:“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⑸ 進獻;送上。《玉篇•艸部》:“薦,進獻也。”⑹ 陳說;鋪陳。《爾雅•釋詁上》:“薦,陳也。”⑺ 執;舉起。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手薦鸞刀,漫之羶腥。”⑻ 祭祀時獻牲。《易•觀》:“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⑼ 祭品。《禮記•祭義》:“奉薦而進。”⑽ 佐食。宋江休復《江鄰幾雜志》:“河朔人食油湯鱠,以薦酸醬粟飯。”⑾ 推薦;推舉。《孟子•萬章上》:“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⑿ 聚集。《漢書•景帝紀》:“或地饒廣,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⒀ 漢代江、淮稱在筏上居住曰薦。《方言》卷九:“筏,秦、晋之通語也。江、淮家居𣝁中謂之薦。”⒁ 通“洊”。屢次;接連。《爾雅•釋詁下》:“薦,臻也。”⒂ 通“栫”。堵塞。《墨子•迎敵祠》:“築薦通塗。”⒃ 通“搢”。插。《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⒄ 姓。《廣韻•霰韻》:“薦,姓。出《姓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作甸切頁碼第326頁,第2字續丁孫
薦
異體𧄟
獸之所食艸。从𢊁从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子徧反頁碼第801頁,第2行,第2字述
獸之所食艸。從廌、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
鍇注臣鍇按:薦,草之深厚者。《莊子》曰:「麋鹿食薦。」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作甸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876頁,第2字許惟賢第820頁,第2字
獸之所食艸。
段注《艸部》曰:荐,艸席也。與此義別。而古相叚借。《左氏傳》。戎狄荐居。服虔云:荐,艸也。言狄人逐水艸而居徙無常處。是則子愼謂荐卽薦之叚借字也。《莊子》。麋鹿食薦。《釋文》引《三蒼》注曰:六蓄所食曰薦。凡注家云薦進也者,皆荐之叚借字。荐者,藉也。故引伸之義爲進也,陳也。
从廌艸。
段注會意。作甸切。十三部。
古者神人㠯廌遺黃帝。
段注絫𧦝曰解廌。單𧦝曰廌。
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
段注當作艸。
夏處水澤。冬處松柏。
段注此說从廌艸之意。初造字時。因廌食艸成字。後乃用爲凡獸所食艸之偁。不入《艸部》者,重廌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獸食艸。訓進者(薦、進雙聲),猶享之訓進,饗之訓獻。薦紳猶搢紳,紳上插物也。
獸食之艸。引申訓進者,猶享之訓進;饗之訓獻,薦紳猶搢紳,紳上插有物也。訓陳及薦居字皆=荐(?)。
訓進者,猶饗之訓獻。薦紳即搢紳,紳上插有物也。
薦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641頁,第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811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1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15頁,第14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87頁,第1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397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387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790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062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54頁,第8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02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342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9676頁【補遺】第1746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060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838頁【崇文】第334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340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404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507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922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