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字详情

三级汉字

疒部

13画

8

13画 (瘀)

半包围结构

形声字

KYSY

TSOT

00133

4040

8086

U 7600

UYWU

点、横、撇、点、提、点、横、横折钩、撇、撇、捺、点、点

瘀字概述

〔瘀〕字拼音是(yū),部首是疒部,总笔画是13画

〔瘀〕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於”,五行属土。

〔瘀〕字仓颉码是KYSY,五笔是UYWU,四角号码是00133,郑码是TSOT,中文电码是4040,区位码是8086

〔瘀〕字的UNICODE是U+760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208,UTF-32:00007600,UTF-8:E7 98 80。

〔瘀〕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7572

〔瘀〕字异体字是𤷠

汉字解释

基本解释

血液凝滞。~血。活血化~。

详细解释

动词
1.同“”。凝滞。
silt up;
瘀,积血也。从疒,於声。 —— 《说文》形销铄而瘀伤。 —— 《楚辞·九辩》
瘀血(体内某部位血液瘀滞;凝滞不流通的血);瘀肉(有病变的肌肉)
2.郁积;停滞。
pent-up;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瘀疾(停滞和急趋);瘀伤(气血郁积成病)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7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775頁,第35

標點整理本: 第730頁,第12

集韻》:依倨切;《集韻》、《韻會》、《正韻》:依據切,𡘋𩜈說文》:積血也。楚辭・九辯》:形銷鑠而瘀傷。【註】銷鑠瘀傷,身體燋枯,被病久也。又,揚子《𤣥》:八爲疾瘀。【註】瘀,疾也。

又,《集韻》:衣虛切,音於 —— 義同。

注解

〔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瘀〕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於

〔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ū] ⑴ 血液凝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依倨切頁碼246頁,第20

瘀積血也。从𤕫於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丫遽反頁碼631頁,第1行,第2

瘀積血病。從疒於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依據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395頁,第3許惟賢611頁,第3

瘀積血也。

段注血積於中之病也。《九辯》曰:形銷鑠而瘀傷。

𤕫。於聲。

段注依據切。五部。

白话解释

瘀,积血。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於”作声旁。

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83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616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472頁
4說文校箋第310頁,第18字
5說文考正第297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071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82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381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576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90頁,第25字
11標注說文第305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250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618頁【補遺】第17141頁
14通訓定聲第155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648頁【崇文】第2589頁
16說文句讀第1000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34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29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