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字详情

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

氵部

11画

8

12画 (淤)

左中右结构

形声字

EYSY

VSOT

38133

3226

5157

U 6DE4

IYWU

点、点、提、点、横、横折钩、撇、撇、捺、点、点

淤字概述

〔淤〕字拼音是(yū),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1画

〔淤〕字是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於”,五行属水。

〔淤〕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於( yú )声。本义是水中沉淀的泥沙。

〔淤〕字仓颉码是EYSY,五笔是IYWU,四角号码是38133,郑码是VSOT,中文电码是3226,区位码是5157

〔淤〕字的UNICODE是U+6DE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132,UTF-32:00006DE4,UTF-8:E6 B7 A4。

〔淤〕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429,属次常用字

〔淤〕字异体字是𡌧

汉字解释

基本解释

水道被泥沙阻塞。~塞。~积。~滞。~埋。
河沟中沉积的泥沙。~泥。~溉。
同“”。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水,於( yú )声。本义:水中沉淀的泥沙。
2.同本义。
silt;
春夏干燥, 少水时也, 故使河流迟, 贮淤而稍浅。 —— 《汉书》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引淤肥田。
3.泥沙冲积成的地带。
sludge;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 宋· 苏轼《河复》
动词
1.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
become silted up;
阳武县民 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沙碱瘠薄,乞淤溉…以助兴修。 —— 《宋史·河渠志》
淤田(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淤溉(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2.滞塞,不流通。
silt up;
淤,淀滓浊泥也。 —— 《说文》。字亦作“”。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 —— 《汉书·沟洫志》。注:“阏,读与淤同…填阏,谓壅泥也。”
淤涌(淤塞的水流); 淤停(水淤积不流); 淤阏(堵塞。水流不通)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04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630頁,第23

標點整理本: 第578頁,第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依據切,音飫。說文》:澱滓濁泥也。玉篇》:水中泥草。杜篤〈論都賦〉:畎瀆潤淤。

又,揚子《方言》:水中可居者曰洲,三輔謂之淤。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𡘋音於 —— 義同。

又,《集韻》:或从土作𡌧,通作閼。通鑑》:秦鑿涇水爲渠,注填閼之水。集覽》曰:閼,依據反 —— 或作𡌧,通作淤。

又,與飫通。馬融〈廣成頌〉:擺牡班禽,淤賜犒功。【註】淤與飫同。

注解

〔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淤〕字拼音是,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於

〔淤〕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於( yú )声。本义是水中沉淀的泥沙。

〔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ū] ⑴ 水道被泥沙阻塞⑵ 河沟中沉积的泥沙⑶ 同“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依據切頁碼374頁,第5

淤澱滓,濁泥。从水於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於據反頁碼915頁,第6行,第1

淤澱滓濁泥也。從水於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依據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246頁,第1許惟賢977頁,第5

淤澱滓濁泥也。

段注《方言》。水中可居爲洲。《三輔》謂之淤。其引伸之義也。

从水。於聲。

段注依據切。五部。

白话解释

淤,渣滓,浊泥。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於”是声旁。

淤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40頁,第14字
2陳昌治本第947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13頁
4說文校箋第492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447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637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779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55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90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95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473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3956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124頁【補遺】第17688頁
14通訓定聲第1558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982頁【崇文】第3925頁
16說文句讀第1602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210頁,第3字
18古字釋要第1042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