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字详情
屋
屋字概述
〔屋〕字拼音是(wū),部首是尸部,总笔画是9画。
〔屋〕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尸、至”,五行属土。
〔屋〕字造字法是屋的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会意。从尸,从至。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本义是帐幕。“幄”的本字。
〔屋〕字仓颉码是SMIG,五笔是NGCF,四角号码是77214,郑码是XMHB,中文电码是1450,区位码是4661。
〔屋〕字的UNICODE是U+5C4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627,UTF-32:00005C4B,UTF-8:E5 B1 8B。
〔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722,属常用字。
〔屋〕字异体字是剭、𡲃、𢩈、𦤼、𦤿、𦥂。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尸部
武英殿刻本: 第712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301頁,第19字
標點整理本: 第240頁,第22字
音《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烏谷切,音沃。《說文》: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也。《風俗通》:止也。《集韻》:具也。《玉篇》:居也、舍也。《詩・秦風》:在其板屋。《周禮・地官》:考夫屋。【註】夫三爲屋,屋三爲井,出地貢者,三三相任。又,田不耕者,出屋粟。
义又,車蓋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圍漢王滎陽,紀信誑楚,乗黃屋車,傅左纛。
义又,夏屋,大俎也。《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註】夏,大也。渠渠,俎深廣貌。
义又,《禮・雜記》:諸侯素錦以爲屋,士輤葦以爲屋。【註】小帳,覆棺者。
义又,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齊侯衞侯盟于瓦屋。【註】周地。
义又,王屋,山名,在河東垣縣。
义又,《越南志》:神屋,龜甲也。
义又,屋廬,複姓。
卷目:考證・寅集上 部首:尸部
愛日堂藏本: 第173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5頁,第13字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圍漢王滎陽,紀信誑楚,乗黃屋車,傳左纛。
謹照原文傳改傅。
《禮・雜記》諸侯素錦以爲屋,士輤葦以爲屋。
謹照原文葦下增席字。
注解
〔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尸部。
〔屋〕字拼音是w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尸、至。
〔屋〕字造字法是屋的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会意。从尸,从至。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本义是帐幕。“幄”的本字。
〔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ū] ⑴ 房,房间⑵ 家:“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里。”⑶ 车盖,覆盖物⑷ 古代井田的区划,一屋合三百亩。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烏谷切頁碼第277頁,第24字續丁孫
屋
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𡲃
籒文屋从厂。
𦤿
古文屋。
附注段玉裁注:「凥各本作居,誤,今正。」又「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於上者皆曰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烏谷反頁碼第709頁,第3行,第3字述
居也。從尸,尸,所主。一曰尸象屋形;從至,至,所止;屋、室皆從至。
鍇注臣鍇曰:「經傳皆訓尸爲主也;屋,人居所主也。」
反切………頁碼第709頁,第4行,第1字述
籒文屋從厂。
反切………頁碼第709頁,第5行,第1字述
古文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烏谷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600頁,第6字許惟賢第701頁,第4字
凥也。
段注凥各本作居。誤。今正。凡凥處,於尸得几之字引伸。不當用蹲居字也。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於上者皆曰屋。天子車有黃屋。詩箋。屋,小帳也。
从尸。
段注句。
尸,
段注逗。
所主也。
段注凡尸皆得訓主。屋从尸者,人爲屋主也。
一曰尸象屋形。
段注此从尸之又一說也。上象覆。旁象壁。
从至。
段注句。
至,
段注句。
所止也。屋室皆从至。
段注室下亦曰:至,所止也。烏谷切。三部。
籒文屋。从厂。
段注厂呼旱切。
古文屋。
段注按此字葢卽《手部》古文握字。見於《淮南書》。淺人補入此耳。
白话解释
屋,人们居住的地方。字形采用“尸”作边旁。“尸”表示房屋的主人。另一种说法认为,“尸”像房屋的形状。字形也采用“至” 作边旁,“至”表示劳作的人们停下休息的地方。“室”、“屋”两字都采用“至”作边旁。,这是籀文写法的“屋”字,字形 采用“厂”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屋”字。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形與《說文》篆文、古文相近,其中有上或從古文握,用為聲符。篆文從尸、至。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說文》:「凥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止也。屋室皆从至。」段注:「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於上者皆曰屋。」
屋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47頁,第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99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3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56頁,第1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37頁,第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216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080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250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797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17頁,第1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48頁,第1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888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551頁【補遺】第17279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02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733頁【崇文】第292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45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677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684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815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