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字详情
宗
宗字概述
〔宗〕字拼音是(zōng),部首是宀部,总笔画是8画。
〔宗〕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宀、示”,五行属金。
〔宗〕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是宗庙,祖庙。
〔宗〕字仓颉码是JMMF,五笔是PFIU,四角号码是30901,郑码是WDBK,中文电码是1350,区位码是5558。
〔宗〕字的UNICODE是U+5B9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447,UTF-32:00005B97,UTF-8:E5 AE 97。
〔宗〕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275,属常用字。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宀部
武英殿刻本: 第669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283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221頁,第16字
音《唐韻》:作冬切;《集韻》、《韻會》:祖賨切;《正韻》:祖冬切,𡘋音㚇。《說文》:尊祖廟也。《白虎通》:宗者何,宗有尊也,爲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郉昺曰:宗者,本也。廟號不遷,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稱曰宗廟。《禮・祭法》:有虞氏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賈誼曰:祖有功,宗有德也。
义又,流派所出爲宗。《禮・喪服小記》: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爲小宗。程頤曰:凡言宗者,以主祭祀爲言,人宗於此而祭祀也。
义又,同姓曰宗。《詩・大雅》:宗子維城。【註】同姓也。
义又,《書・舜典》:禋于六宗。【註】謂所尊祭者,其祀有六,寒暑日月星水旱也。賈逵曰: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司馬彪曰: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屬,地宗社稷五祀之屬。
义又,秩宗,官名。《書・舜典》:咨伯,汝作秩宗。【註】主郊廟之官,掌敘鬼神尊𤰞,故曰秩宗,《周禮》謂之宗伯。又曰祝宗。
义又,《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朝於天子,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义又,瞽宗,殷學名。
义又,人物所歸往亦曰宗。《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註〕言百川以海爲宗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义又,姓。
音又,叶則郎切,音臧。《史記・司馬遷自敘》:蠲除肉𠛬,開通關梁。廣恩施博,厥稱太宗。
义《說文》:从宀、从示。【徐曰】宗廟,神祇所居。示,古祇字。
卷目:考證・寅集上 部首:宀部
愛日堂藏本: 第15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4頁,第20字
《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朝於天子,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謹照原文諸侯朝於天子改爲賓禮親邦國。
注解
〔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宀部。
〔宗〕字拼音是zō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宀、示。
〔宗〕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是宗庙,祖庙。
〔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ōng] ⑴ 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⑵ 家族⑶ 派别⑷ 主要的目的和意图⑸ 尊奉⑹ 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⑺ 量词,指件或批⑻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作冬切頁碼第242頁,第7字續丁孫
宗
尊祖廟也。从宀从示。
附注按:于省吾謂「示」像神主,「宗」當是屋中立神主之形。一說「示」是地祇之「祇」的初文。古人認為生命來源於土地,人死要歸土,用「示」表示祖先和神靈。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子冬反頁碼第618頁,第7行,第1字述
尊祖廟也。從宀、示。
鍇注臣鍇曰:「宗廟,神示所居。示,古祗字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作冬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1366頁,第4字許惟賢第599頁,第1字
尊祖廟也。
段注宗尊雙聲。按當云尊也,祖廟也。今本奪上也字。《大雅》。公尸來燕來宗。傳曰:宗,尊也。凡尊者謂之宗。尊之則曰宗之。《大雅》。君之宗之。箋云:宗,尊也。《禮記》。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者爲小宗。凡言大宗小宗皆謂同所出之兄弟所尊也。尊莫尊於祖廟。故謂之宗廟。宗从宀从示。示謂神也。宀謂屋也。
从宀示。
段注會意。作冬切。九部。按《唐韵》當在一東。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近人所稱「宗旨」,即由「尊」義引申,即「主」意也。引申世世主祭亦曰「宗宗」是也。
官書:「一宗事」,今云「一樁事」,東部轉江部也。實當作「一終」,古云「一成」。
尊祖廟也。近人所稱「宗旨」即由「尊」義引申,即言「主」意也。
近人所稱「宗旨」,即由「尊」義引申,即「主」意也。
白话解释
宗,尊祖祭祀的庙堂。字形采用“宀、示”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由「宀」、「示」二字構成。從宀,示房舍之義。從示,本義為計算示人,假借為神祗之祗。會二字得尊祖廟之義(《文字析義》,P.711)。金文二例承自甲骨文,並從宀、從示會意。戰國文字承自金文第二例。篆文承自金文第二例。隸書、楷書承自篆文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宗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73頁,第1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04頁,第1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64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04頁,第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91頁,第1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051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791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757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545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86頁,第27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99頁,第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461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7499頁【補遺】第17126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0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36頁【崇文】第254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980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313頁,第6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861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716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