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字概述
〔姑〕字拼音是(gū),部首是女部,总笔画是8画。
〔姑〕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女、古”,五行属木。
〔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女,古声。本义是丈夫的母亲。
〔姑〕字仓颉码是VJR,五笔是VDG,四角号码是44460,郑码是ZMEJ,中文电码是1196,区位码是2535。
〔姑〕字的UNICODE是U+59D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993,UTF-32:000059D1,UTF-8:E5 A7 91。
〔姑〕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325,属常用字。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女部
武英殿刻本: 第610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258頁,第3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95頁,第2字
音《廣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𡘋音孤。《爾雅・釋親》:婦稱夫之母曰姑,父之𡛷妹亦曰姑。王父之𡛷妹曰王姑。《詩・邶風》:問我諸姑。
义又,婦謂夫之女妹曰小姑。〈新婦〉詩: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义又,《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以姑息。【註】姑,且也。息,休也。〇【按】《尸子》曰:紂棄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語。【註】姑,婦女也;息,小兒也。
义又,且也。《書・酒誥》:姑惟敎之。
义又,星名。《歲時記》:黃姑牽牛星,一曰河鼓也。
义又,國名。《左傳・昭二十二年》:晏子曰:古人居此地者,有蒲姑氏。杜預曰: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又,〈尚書序〉:周公吿召公,作將蒲姑。又,有亳姑,𡘋亡。
义又,山名。麻姑,在建昌南城縣西南。道書三十六洞天之一,顏眞卿有麻姑壇記。李覯有麻姑山賦。又,從姑山,在縣東南,以山次于麻姑因名。
义又,姓。姑浮,越大夫。
义又作姑,邪道所出也。《後漢・王莽》:傳》:三萬餘人南出棗街作姑。
义又,三姑,三尸也。《酉陽雜俎》:人有三尸,上尸淸姑,中尸白姑,下尸血姑。
义又,祀姑,幡名。〈吳語〉:吳王與晉爭長,乃戒夜中官師擁鐸建祀姑。
义又,金僕姑,矢名。《左傳・莊十一年》: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
义又,䑕姑,牡丹名。見《本草綱目》。
卷目:考證・丑集下 部首:女部
愛日堂藏本: 第136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3頁,第18字
《左傳・昭二十二年》晏子曰,古人居此地者,有蒲姑氏。《杜預曰》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
謹按傳文無此語,杜預所註在昭九年不在二十二。今謹改爲左傳昭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杜預註曰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
注解
〔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女部。
〔姑〕字拼音是g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女、古。
〔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女,古声。本义是丈夫的母亲。
〔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ū] ⑴ 称父亲的姐妹⑵ 丈夫的姊妹⑶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⑷ 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⑸ 暂且,苟且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古胡切頁碼第412頁,第18字續丁孫
姑
夫母也。从女古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古呼反頁碼第986頁,第6行,第1字述
夫母也。從女古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古胡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57頁,第4字許惟賢第1069頁,第4字
夫母也。
段注《釋親》曰:婦偁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𣳚則曰先舅先姑。按聖人正名之義。名有可叚借通用者。有不可叚借通用者。可叚借者舅姑是也。故母之晜弟爲舅。夫之父亦曰舅。妻之父曰外舅。夫之母曰姑。男子偁父之姊妹亦曰姑。偁妻之母曰外姑。葢《白虎通》云: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之者,老人之偁也。故其偁可氾用之。不可叚借者父母是也。故同姓有父母。異姓無父母。夫之父母未聞偁父母也。姑之夫未聞偁父也。姑未聞偁母也。母之兄弟未聞偁父也。母之兄弟之妻未聞偁母也。從母之夫未聞偁父也。惟外祖父外祖母則以父之父母例之而得偁。從母則以父之昆弟偁從父例之而得偁。從母之子亦以從父昆弟例之而得偁。凡同姓五服之外及異姓之親衹偁兄弟。無偁昆弟者。古人偁謂之嚴也。今天下之名不正者多矣。盍反諸經乎。許於舅舉母之昆弟。於姑舉夫母。各舉男女所冣尊以發舅姑之例也。姑之字叚爲語䛐。《卷耳》傳曰:姑,且也。
从女。古聲。
段注古胡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姑者,故也。舅者,舊也。故古人異姓親戚年長者曰舅。
繼父,借父之名。小功以上稱兄弟;大功以上稱昆弟。
姑者,故也。舅者,舊也。故古人異姓親戚年长者曰舅。
姑者,故也。舅者,舊也。故古人親戚年長者稱舅。
白话解释
姑,丈夫的母亲。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女、古聲,篆文、隸書、楷書,都繼承這個結構,沒有改變。字從「女」為義符,表示此字和女子有關;從「古」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古」字本義為「故也」,此義和「姑」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姑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814頁,第8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043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780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43頁,第10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88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799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033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6078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607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24頁,第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21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304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062頁【補遺】第17833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49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74頁【崇文】第429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72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514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781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39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