喁字详情

yóngㄩㄥˊ
二级汉字通用字

口部

12画

9

12画 (喁)

左右结构

形声字

RWLB

JKLZ

66027

0806

6415

U 5581

KJMY

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折钩、竖、提、点

喁字概述

〔喁〕字拼音是(yóng),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12画

〔喁〕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禺”,五行属土。

〔喁〕字仓颉码是RWLB,五笔是KJMY,四角号码是66027,郑码是JKLZ,中文电码是0806,区位码是6415

〔喁〕字的UNICODE是U+558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889,UTF-32:00005581,UTF-8:E5 96 81。

〔喁〕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152

〔喁〕字异体字是𠷸

汉字解释

1yóngㄩㄥˊ

基本解释

〔~~〕a。低声,如“~~细语”;b。随声附和,如“~~相和”;c。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如“延颈举踵,~~然,皆争归义”。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水浊则鱼~”。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声。从口,禺( yù )声。本义:鱼口向 上露出水面。
2.同本义。
a fish sticking its mouth out of the water;
喁,鱼口上见。 —— 《说文》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 —— 《韩诗外传》
3.仰望期待的样子 。
looking up to;
喁望(仰望;渴望)
4.另见 yú。

2ㄩˊ

详细解释

名词
1.应和的声音。
responding voice;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 《庄子》
2.另见 yóng。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56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97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125頁,第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魚容切,音顒。說文》:魚口上見。廣韻》:噞喁。韓詩外傳》:水濁則魚喁。庾肩吾詩:江潭作噞喁。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註】喁,五恭反,口向上也。

又,《集韻》:一曰聲也。

又,《集韻》、《韻會𡘋元俱切,音愚。集韻》:魚口出入。

又,《集韻》:一曰聲也。韻會》:聲相和。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音義】喁,五恭反,徐又音愚。史記・日者傳》:公等喁喁者也,何知長者之道乎。

又,《集韻》:語口切,音偶 —— 義同。莊子音義》:又五斗反。

又,五矩切,音麌 —— 噞喁,魚口聚貌。

注解

〔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喁〕字拼音是yó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禺

〔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óng] ⑴ 〔~~〕a。低声,如“~~细语”;b。随声附和,如“~~相和”;c。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如“延颈举踵,~~然,皆争归义”。⑵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水浊则鱼~”。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魚容切頁碼45頁,第12

喁魚口上見。从口禺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元鍾反頁碼136頁,第2行,第1

喁魚口上見。從口禺聲。

鍇注臣鍇按:《淮南子》曰:「水濁則魚喁。」庾肩吾詩曰:「江鱏乍噞喁。」魚口出水上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魚容切古音第四部頁碼246頁,第4許惟賢109頁,第6

喁魚口上見。

段注師古,玄應皆作眾口。按魚是也。《淮南書》。水濁則魚噞喁。劉逵注《吳都賦》曰:噞喁,魚在水中羣出動口皃。喁本狀魚。引伸他用。如《論語》素王受命讖莫不喁喁延頸歸德,《淮南書》羣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司馬相如傳》延頸舉踵喁喁然皆是也。

从口。禺聲。

段注魚容切。葢古音在四部。

喁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4頁,第16字
2陳昌治本第129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10頁
4說文校箋第61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53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18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4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86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9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4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60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47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270頁【補遺】第16322頁
14通訓定聲第1436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35頁【崇文】第537頁
16說文句讀第176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147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47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