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字详情
冠
冠字概述
〔冠〕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uān、guàn),部首是冖部,总笔画是9画。
〔冠〕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冖、㝴”或“𠕻、寸”,五行属木。
〔冠〕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冖”( mì ),用布帛蒙覆。从“元”( 人头 ),从“寸”( 手 )。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是帽子。
〔冠〕字仓颉码是BMUI,五笔是PFQF,四角号码是37214,郑码是WWRD,中文电码是0385,区位码是2558。
〔冠〕字的UNICODE是U+51A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896,UTF-32:000051A0,UTF-8:E5 86 A0。
〔冠〕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705,属常用字。
〔冠〕字异体字是𠖌、𠙙、𠜍、𢃙。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冖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0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0頁,第23字
標點整理本: 第57頁,第30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𡘋音官。《說文》:絭也,所以絭髮。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謂冠爲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 —— 卷持其髮也。《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纓緌。
义又,姓。《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音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古玩切,官去聲。《禮・曲禮》:二十曰弱,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义又,爲衆之首曰冠。《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冠。《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义又,姓。《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音又,叶俱倫切,音麇。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音又,《韻補》叶居員切,眷平聲。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爲當世冠。
音又,叶扃縣切,音睊。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游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
注解
〔冠〕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冖部。
〔冠〕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uān、gu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𠕻、寸、;、冖、㝴。
〔冠〕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冖”( mì ),用布帛蒙覆。从“元”( 人头 ),从“寸”( 手 )。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是帽子。
〔冠〕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uān] ⑴ 帽子⑵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㈡ [guàn] ⑴ 把帽子戴在头上⑵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⑶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古丸切頁碼第248頁,第24字續丁孫
冠
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从冖从元,元亦聲。冠有法制,从寸。
鉉注徐鍇曰:「取其在首,故从元。」
附注按:字像以手持帽戴於頭上之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古寬反頁碼第638頁,第2行,第1字述
絭也。所以絭髪弁冕之總名。從冖、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
鍇注臣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故謂冠爲元服。絭音卷。卷,束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古丸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409頁,第3字許惟賢第617頁,第10字
絭也。
段注曡韵爲訓。
所㠯絭髮。
段注絭者,纕臂繩之名。所㠯約束褎者也。冠以約束髮。故曰絭髮。引伸爲凡覆葢之偁。
弁冕之總名也。
段注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
从冖元。
段注會意。元猶首也。
元亦聲。
段注古丸切。十四部。
冠有法制。
段注謂尊卑異服。
故从寸。
段注古凡法度之字多从寸者。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人惟弁冕稱冠,外國人所戴曰冒。後人混稱外人所戴者曰冠,即為劉知幾《史通》所詆,冒亦稱幘。
惟中國人得稱之(惟弁冕稱冠),外國人的帽子則稱為冃(俗作帽)。後人混稱外國人所戴者亦曰冠,于是乎就被那位做《史通》的劉知幾先生所譏罵了。冃亦稱帽(?)。總而言之,冠(特名),冃(通名)。
中國人專稱。外國人則稱冃(即今帽字)。
白话解释
冠,卷束。是用来卷束头发的饰物,是戴帽子这一动作的泛称。字形采用“冂、元、寸”会义,“元”也作声旁。因为戴帽子有尊卑等 级制度,所以字形采用“寸”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沒有冠字。戰國時期戰國文字開始出現,寫作從冃、從元。冃就是帽子,旁邊下垂的兩筆,表示帽邊下垂的綁帶。這個字形也由篆文繼承,只是兩邊下垂的筆畫已不與中間的筆畫連結,而減省成覆蓋形狀的「冂」形。從元表示人的頭,即戴帽子的部位。篆文除將冃省成冖外,又增加寸旁,用來表示以手為頭戴上帽子是要遵守禮法的規定。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冠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88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23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77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14頁,第1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00頁,第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082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847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853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595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92頁,第26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09頁,第10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537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7687頁【補遺】第17146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82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59頁【崇文】第263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12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612頁,第2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320頁,第5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73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736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