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字详情
祖
祖字概述
〔祖〕字拼音是(zǔ),部首是礻部,总笔画是9画。
〔祖〕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示、且”或“礻、且”,五行属金。
〔祖〕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示,且( jǔ )。从“示”与祭祀、宗庙有关。本义是祖庙。
〔祖〕字仓颉码是IFBM,五笔是PYEG,四角号码是37212,郑码是WSLC,中文电码是4371,区位码是5570。
〔祖〕字的UNICODE是U+795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062,UTF-32:00007956,UTF-8:E7 A5 96。
〔祖〕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710,属常用字。
〔祖〕字异体字是祖、𤔈、𥘲、𥘵、𥛜。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14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841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802頁,第2字
音《唐韻》:則古切;《集韻》、《韻會》:總古切;《正韻》:總五切,𡘋音組。《玉篇》:父之父也。又,先祖、始祖,通謂之祖。《詩・小雅》:似續妣祖。《禮・喪服小記》:別子爲祖。
义又,《說文》:始廟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左祖右社。
义又,《廣韻》:始也、上也、本也。《禮・中庸》:祖述堯舜。〈仲尼燕居〉:如此則無以祖洽於衆。《前漢・食貨志》: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饑。【孟康註】謂黎民始饑也。
义又,法也。《禮・鄕飮酒義》:亨狗於東方,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
义又,習也。〈魯語〉:祖識地德。
义又,祭道神曰祖。共工之子曰修,好遠遊,舟車所至,靡不窮覽,故祀以爲祖神。祖者,徂也。《詩・大雅》:仲山甫出祖。【註】祖,將行犯軷之祭也。《左傳・昭七年》:公將往,夢襄公祖。
义又,姓。祖已之後,出范陽。
音又,《集韻》:咨邪切,音𦊨。《前漢・地理志》:安定郡有祖厲縣。
音又,神名。《山海經》:祖狀之尸。【註】音如柤棃之柤。
音又,叶阻渚切,音樹。張衡〈東京賦〉:敺以就役,惟力是視;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注解
〔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示部。
〔祖〕字拼音是zǔ,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礻、且。
〔祖〕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示,且( jǔ )。从“示”与祭祀、宗庙有关。本义是祖庙。
〔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ǔ] ⑴ 父亲的上一辈⑵ 称与祖父同辈的人⑶ 先代⑷ 初,开始⑸ 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⑹ 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送行:“五月金陵西,~余白下亭”。~饯。⑺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則古切頁碼第3頁,第23字續丁孫
祖
異體祖、𥘲、祖
始廟也。从示且聲。
附注王筠句讀:「《檀弓》:祖者,且也。鐘鼎文凡祖字皆作且。」按:甲骨文、金文祖字初文作「且」,後加示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作覩切頁碼第32頁,第1行,第1字述
始廟也。從示且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則古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5頁,第2字許惟賢第6頁,第6字
始廟也。
段注始兼兩義。新廟爲始。遠廟亦爲始。故祔祪皆曰祖也。《釋詁》曰:祖,始也。詩《毛傳》曰:祖,爲也。皆引伸之義。如初爲衣始,引伸爲凡始也。
从示。且聲。
段注則古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始廟也,古人所謂太祖。後,父之考為王父,曰祖,古人王父在,不稱祖。祖,廟也。
本訓為祖廟,引申生者亦稱祖,如考妣,古皆稱死者,亦間有稱生者。又訓為,為,作也。作,始也。「述而不作」,述,繼也,作,創始也。
始廟也,後人謂王父曰祖,非古也。且祖从示,義與禰同,故不得以之呼生人,父在不得呼父為禰也。考妣,古人亦有活時之稱。○俶、作皆訓始,亦訓為,故祖亦訓為也。
始廟也。古者王父在不稱祖。祖从示,與禰同。王父在不得稱祖,猶父在不得稱禰也。然於誼亦可引申。《爾雅》父母死稱考妣,然父母在時,古人亦偶有稱考妣者。則王父在時亦可稱祖矣。祖訓始,故又引申訓為。為,作也;作,始也。(《尚書•禹貢》「萊夷作牧」,「雲土夢作乂」,皆與「既」對文,訓始。《詩•駉》傳曰:「作,始也,」《廣雅》同。王念孫曰:「作之言乍也。乍者,始也。」)《論語》「述而不作」,《易》「作者之為聖,述者之為明」[一],作,創始也。[一]《易》無此語。《禮記•樂記》有「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句。
白话解释
祖,祭拜最早先人的庙。字形采用“示”作边旁,“且”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像廟主(宗廟祖先神位)之形。甲骨文又作
,由「示」、「且」二字構成。從示,示祖先神靈之義;從且,聲符,注明音讀,兼表義,示祖先神主。會二字得祖廟之義。金文二例,並承自甲骨文第二例。戰國文字二例,前例上端略見雜亂,下端從示、且聲可見。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隸書承自篆文,楷書承自隸書,所從「示」隸變作「礻」而定體。
祖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頁,第1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8頁,第4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7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頁,第4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頁,第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1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1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3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7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頁,第27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頁,第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80頁【補遺】第16153頁【補編】第1487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72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頁【崇文】第3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5頁,第2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139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9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