𣞤字详情

𭗱

𣞤

ㄨˊ

木部

19画

15

20画 (𣟒)12画 (無)

上下结构

KTDD

GDFF

U 237A4

DAAS

𣞤字概述

𣞤〕字拼音是(wú),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19画

𣞤〕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𡘲、林”。

𣞤〕字仓颉码是KTDD,五笔是DAAS,郑码是GDFF

𣞤〕字的UNICODE是U+237A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45316,UTF-32:000237A4,UTF-8:F0 A3 9E A4。

𣞤〕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𣞤

ㄨˊ

基本解释

茂盛;茂密。后作“”。《説文•林部》:“𣞤,豐也。”段玉裁注:“此蕃𣞤字也,隸變為無,遂借為有𣞤字,而蕃無乃借廡或蕪為之矣。”《玉篇•木部》:”𣞤,繁𣞤,豐盛也。”《廣韻•麌韻》:“𣞤,蕃滋生長。”
没有。后作“”。《玉篇•林部》:“𣞤,今作無,為有無字。”《廣韻•麌韻》:“𣞤,隸省作無,今借為有無字。”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37頁,第19

同文書局本: 第562頁,第10

標點整理本: 第508頁,第36

玉篇》:古文無字。註見火部八畫,互見十二畫橆字。

注解

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𣟒〕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木、𠦜、林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0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673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624頁,第2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𡘋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〇【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橆本古文蕃橆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 —— 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 —— 猶云歸依也。

注解

〔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無〕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灬

〔無〕字造字法是會意。據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卜辭、金文中“無、舞”同字。本义是樂舞。

〔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ú] ⑴ 没有,跟“有”相对。《玉篇•亡部》:“無,不有也。”《廣韻•虞韻》:“無,有無也。”⑵ 哲学概念。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⑶ 间隙。《爾雅•釋詁下》:“無,閒也。”⑷ 非,不是。《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虚道。”⑸ 荒芜。后作“蕪”。《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歎。”⑹ 代词。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相当于“没有哪个”、“没有法子”。如:无可奈何。《孟子•梁惠王上》:“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⑺ 副词。➊表示否定。➀相当于“不”。《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➁相当于“未”。《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無之有也。”➋表示反诘,相当于“得无”。《儀禮•士喪禮》:“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度兹幽宅,兆基無有後艱?”➌表示疑问,用在句尾,相当于“不”、“没”。唐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⑻ 连词。➊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不论”。《詩•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➋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裴学海《古書虚字集釋》卷十:“無,猶雖也。”⑼ 助词。用于句首。《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⑽ “毋”。副词。不要。《書•益稷》:“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⑾ 通“幠( hū )”。覆盖。《荀子•禮論》:“無帾絲歶縷翣,其䫉以象菲帷幬尉也。”⑿ 姓。《正字通•火部》:“無,姓。漢無且;明無能。” [mó] ⑴ 〔南無〕见“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文甫切頁碼195頁,第4

𣞤

異體𣟒、橆

𣞤豐也。从林。𡘲,或說規模字,从大、𠦜,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𣞤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

鉉注徐鍇曰:「或說𠦜爲規模之模,諸部無者,不審信也。」

附注《金文詁林》:「(甲骨文、金文)象人有所執而舞之形,乃舞之本字。《周禮・舞師》有兵舞、帗舞、羽皇舞。舞既不同,所執亦異。卜辭乃用其朔誼……至彝器則叚為有無之無。」

附注《說文新證》:「無,本義為舞蹈,假借為有無之無。甲骨文象人持牛尾、鳥羽類飾物舞蹈求雨之形,尚未見假借為『有無』義。金文時代開始假借為『有無』的『無(亡)』,於是或於『無』下著雙腳形以代表『舞』,說文小篆則於『無』下加『亡』以代表『無(亡)。」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一反切文區反頁碼500頁,第4行,第1

𣞤豐也。從林,𡘲。或說規模字。從大;𠦜,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𠦜與庻同意也。《商書》曰:「庻草繁無。」

鍇注臣鍇曰:「或說𡘲爲規模之模字,諸部無之者,不審信也。庻從廿,廿亦衆意。今人書『繁無』作『蕪』,《說文》以『蕪』爲『蕪穢』也,音武夫反。『庻草繁蕪』,蕪,盛也。音武。」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上反切文甫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083頁,第1許惟賢476頁,第7

𣞤豐也。

段注《釋詁》曰:蕪茂豐也。《釋文》云:蕪,古本作𣞤

從林𡘲

段注會意。

𡘲

段注逗。此字今補。

或說規模字。

段注或說𡘲是規模之模字也。或之者,疑之也。故《木部》模下不錄。

從大𠦜

段注𡘲從大𠦜會意也。

𠦜

段注逗。此字今補。

數之積也。

段注𠦜篆不見於本書。故釋其義。《耒部》𦓯下曰𠦜㕚。用𠦜字。漢石經《論語》。年卌見惡焉。是卌爲四十幷。猶廿爲二十幷,卅爲三十幷也。其音則《廣韵》先立切。四十之合聲。猶卄讀如入,卅讀如趿也。《廣韵》引《說文》云數名,卽此。巳上十四字說從𡘲之意。

林者,木之多也。

段注說從林之意。

𣞤與庶同意。

段注𣞤各木作𠦜。誤。𣞤從林大𠦜𢉙從广炗。其製字之意略同。皆貌其眾盛也。文甫切。五部。按此蕃𣞤字也。𣜩變爲無。遂借爲有𣠮字。而蕃無乃借廡,或借蕪爲之矣。

《商書》曰:庶艸䋣𣞤

段注《洪範》文。今尚書作蕃廡。《晉語》。黍不爲黍。不能蕃廡。亦同。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古之規模字、繁蕪字。今作有無字。

𡘲為規模字,𠦜為四十字,《說文》所無,似宜補。按:訓大之莫似宜作𡘲,如莫教、莫府是也。

𣞤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85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500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385頁
4說文校箋第251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241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860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50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26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27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52頁,第24字
11標注說文第247頁,第18字
12說文注箋第199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6283頁【補遺】第16921頁【補編】第14891頁
14通訓定聲第1591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521頁【崇文】第2081頁
16說文句讀第786頁
17說文新證第494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257頁,第9字
19古字詁林第六冊,第14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600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