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字详情

táiㄊㄞˊtāiㄊㄞ
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

艹部

8画

5

11画 (苔)

上中下结构

形声字

TIR

EZJ

44603

5377

4406

U 82D4

ACKF

横、竖、竖、撇折、点、竖、横折、横

苔字概述

〔苔〕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ái、tāi),部首是艹部,总笔画是8画

〔苔〕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台”,五行属木。

〔苔〕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台声。本义是青苔;也指苔类植物。

〔苔〕字仓颉码是TIR,五笔是ACKF,四角号码是44603,郑码是EZJ,中文电码是5377,区位码是4406

〔苔〕字的UNICODE是U+82D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492,UTF-32:000082D4,UTF-8:E8 8B 94。

〔苔〕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1015,属次常用字

〔苔〕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1táiㄊㄞˊ

基本解释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藓。~原。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艸,台声。本义:青苔;也指苔类植物。
2.植物名。本作菭。又名地衣,水衣。属隐花植物类,根、茎、叶区别不明显,有青、绿、紫等色,多生于阴湿地方,延贴地面,故亦叫“地衣”。
lichen; mosses;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 李白《长干行》。又如:苔衣(即青苔。泛指苔藓类植物);苔岑(不同的苔生在同一山崖上。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苔钱(即苔。因苔点形圆如铜钱,故称);苔茸(丛生的苔藓)
3.长有苔藓类植物的东西或地方 。
mossy place;
苔砌(长有苔藓的台阶);苔梅(根干上寄生苔藓的梅树)
4.另见 tāi。

2tāiㄊㄞ

基本解释

〔舌~〕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详细解释

1.——“舌苔”( shétāi )
2.舌上的垢腻。
3.另见 tái。

越南字释义

同“𠫆”。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48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022頁,第25

標點整理本: 第990頁,第23

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𡘋音臺 —— 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蒙〈苔賦〉:高有瓦苔,𤰞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注解

〔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苔〕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ái、tāi,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台

〔苔〕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台声。本义是青苔;也指苔类植物。

〔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ái] ⑴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 [tāi] ⑴ 〔舌~〕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徒哀切頁碼24頁,第21

菭水衣。从艸治聲。

附注段玉裁注:「今作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田咍反頁碼90頁,第6行,第2

菭水衣。從艸治聲。

鍇注臣鍇按:《周禮》注:「苔字作菭,生水。傍水土之潤氣所生,故曰水衣也;生牆曰垣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徒哀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46頁,第6許惟賢63頁,第11

菭水靑衣也。

段注依《爾雅音義》補靑字。《醢人》箈菹。鄭司農曰:箈。水中魚衣。玄謂箈,箭萌。玉裁按。先,後鄭異字。先鄭作菭,從艸。許說正同。後鄭作䈚,從竹。郭注《爾雅》引䈚菹鴈醢。從後鄭也。後鄭注當有菭當爲䈚四字,而佚。今本《周禮》作箈。混誤不成字。所當正者也。《吳都賦》注曰:海苔生海水中。正靑。狀如亂髮。乾之赤。鹽藏有汁。名曰濡苔。

从艸。治聲。

段注徒哀切。沈重云:北人丈之反。一部。今作苔。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省作苔。

俗省作苔。

今省作苔。

菭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5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75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4頁
4說文校箋第33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27頁,第17字
6說文今釋第9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8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6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8頁,第33字
11標注說文第32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27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702頁【補遺】第16233頁
14通訓定聲第692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84頁【崇文】第333頁
16說文句讀第95頁
17章授筆記第42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47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9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