脡字概述
〔脡〕字拼音是(tǐng),部首是月部,总笔画是10画。
〔脡〕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月、廷”或“⺼、廷”。
〔脡〕字仓颉码是BNKG,五笔是ETFP,四角号码是72241,郑码是QYMB。
〔脡〕字的UNICODE是U+812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057,UTF-32:00008121,UTF-8:E8 84 A1。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5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983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949頁,第19字
音《集韻》、《韻會》𡘋他頂切,音珽 —— 脯胊也。《公羊傳・昭二十五年》:與四脡脯。【註】伸曰脡。
音又,《集韻》:待鼎切;《正韻》:徒鼎切,𡘋音挺 —— 義同。又,《正韻》:直也。《禮・曲禮》:鮮魚曰脡祭。【註】脡,直也。
注解
〔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脡〕字拼音是tǐ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廷。
〔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ǐng] ⑴ 条状的干肉:“高子执箪食与四~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