缒字详情

zhuìㄓㄨㄟˋ
二级汉字通用字

纟部

12画

9

16画 (縋)

左右结构

形声字

VMYHR

ZWMY

27137

4899

7136

U 7F12

XWNP 86 、 XTNP 98

撇折、撇折、提、撇、竖、横折、横、横折、横、点、横折折撇、捺

缒字概述

〔缒〕字拼音是(zhuì),部首是纟部,总笔画是12画

〔缒〕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纟、追”,五行属火。

〔缒〕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糸( mì ),追声。本义是糸在绳子上放下去。

〔缒〕字仓颉码是VMYHR,五笔是XWNP86,XTNP98,四角号码是27137,郑码是ZWMY,中文电码是4899,区位码是7136

〔缒〕字的UNICODE是U+7F1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530,UTF-32:00007F12,UTF-8:E7 BC 92。

〔缒〕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336

〔缒〕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zhuìㄓㄨㄟˋ

基本解释

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城而下。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糸( mì ),追声。本义:糸在绳子上放下去。
2.同本义。
let down(with a rope);
缒,以绳有所悬也。 —— 《说文》夜缒纳师。 —— 《左传·襄公十九年》子占使师夜缒而登。 —— 《左传·昭公十九年》[烛之武]夜缒而出。 —— 《左传·僖公三十年》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 —— 《宋史》
缒关(从关门旁缘绳而下);缒城(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3.拽;拉 。
pull; draw;
缒牛(拉牛;牵牛);缒手(拉手)
名词
绳索。
rope;
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 —— 《左传》
缒绝(绳断);系缒(系结绳索)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30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933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896頁,第2

廣韻》、《集韻》、《韻會𡘋馳僞切,音膇。正韻》:直類切,音隊。說文》:以繩有所懸也。博雅》:縋,繩索也。左傳・僖三十年》:夜縋而出。【註】縋,縣城而下。

注解

〔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縋〕字拼音是zh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追

〔縋〕字造字法是形聲。从糸( mì ),追聲。本义是糸在繩子上放下去。

〔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uì] ⑴ 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説文•糸部》:“縋,以繩有所縣也。”⑵ 繩索。《廣雅•釋器》:“縋,索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持僞切頁碼437頁,第15

縋以繩有所縣也。《春秋傳》曰:「夜縋納師。」从糸追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持僞切頁碼1036頁,第5行,第3

縋以繩有所縣也。《春秋傳》曰:「夜縋納師。」從糸追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持僞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628頁,第1許惟賢1143頁,第5

縋㠯繩有所縣也。

段注縣者,系也。以繩系物垂之是爲縋。縋之言垂也。玄應引縣下有鎮。

《春秋傳》曰:夜縋納師。

段注見《左傳》襄十九年。

从糸。追聲。

段注持僞切。按當持位切。古音在十五部。

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64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111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828頁
4說文校箋第580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519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1916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224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644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6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45頁,第2字
11標注說文第555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458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748頁【補遺】第17919頁
14通訓定聲第236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38頁【崇文】第4549頁
16說文句讀第1892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225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211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