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字详情
筑
筑字概述
〔筑〕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ù、zhú),部首是⺮部,总笔画是12画。
〔筑〕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巩”,五行属木。
〔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筑声。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杆把土砸实。
〔筑〕字仓颉码是HMHN,五笔是TAMY86,TAWY98,四角号码是88117,郑码是MBQD,中文电码是4591,区位码是5494。
〔筑〕字的UNICODE是U+7B5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569,UTF-32:00007B51,UTF-8:E7 AD 91。
〔筑〕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682,属常用字。
〔筑〕字的近义词是修、建,异体字是築、𥬑、𥬶、𥬾、𥴀。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10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883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843頁,第5字
音《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𡘋音竹。《說文》:筑,以竹曲爲五絃之樂也。《釋名》: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也。《風俗通》:狀如瑟而大,頭安絃,以竹擊之,故名曰筑。顏師古曰:筑形似瑟而小,細項。《廣韻》:筑似箏而十三絃。《史記・荆軻傳》:高漸離擊筑,荆軻和而歌於市中。
义又,《爾雅・釋言》:筑,拾也。【註】謂拾掇。【疏】金縢云: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馬融云:起其木,指其禾。
音又,《廣韻》:直六切;《集韻》:佇六切,𡘋音逐。《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筑陽縣。【註】筑,音逐。《水經注》:沔水南過筑陽縣東,筑水出自房陵東,過其縣。
义《集韻》或作
。
注解
〔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筑〕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ù、zhú,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巩。
〔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筑声。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杆把土砸实。
〔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ù] ⑴ 捣土的杵:“项王伐齐,身负板~,以为士卒先”。⑵ 建造,修盖⑶ 居室:“畏人成小~,褊性合幽栖”。⑷ 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㈡ [zhú] ⑴ 中国贵州省贵阳市的别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張六切頁碼第146頁,第3字續丁孫
筑
以竹曲五弦之樂也。从竹从𢀜。𢀜,持之也。竹亦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陟祝反頁碼第373頁,第7行,第1字述
以竹曲五弦之樂也。從巩,巩,持之也;從竹亦聲。
鍇注臣鍇按:《史記》:「高漸離擊筑。」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張六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789頁,第1字許惟賢第351頁,第6字
㠯竹曲五弦之樂也。
段注以竹曲不可通。《廣韵》作以竹爲。亦繆。惟《吳都賦》李注作似箏,五弦之樂也。近是。箏下云五弦筑身。然則筑似箏也。但高注《淮南》曰:筑曲二十一弦。可見此器絫呼之名筑曲。《釋名》。筑,以竹𡔷之也。《御覽》引《樂書》云:以竹尺擊之。如擊琴然。今審定其文。當云筑曲以竹𡔷弦之樂也。高云二十一弦。《樂書》云十三弦。筑弦數未審。古者箏五弦。《說文》殆筑下𡔷弦與箏下五弦互譌耳。箏下云筑身。則筑下不必云似箏。恐李善亦昧於筑曲而改之。
从巩竹。
段注持而擊之也。
巩,持之也。
段注《樂書》曰:項細肩圓。𡔷法以左手扼項。右手以竹尺擊之。史云:善擊筑者高漸離。
竹亦聲。
段注張六切。三部。
字形解说
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都從木、筑聲。從「木」,表示木棍;「筑」為打擊的竹樂器,於此字表示音讀,也兼有敲打、搗實的意思。隸書形體稍有變化,並變成草頭。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筑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89頁,第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88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9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92頁,第1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80頁,第1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653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154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64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957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6頁,第12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1頁,第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12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4937頁【補遺】第16725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159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394頁【崇文】第157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83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693頁,第3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470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