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字详情
看
看字概述
〔看〕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àn、kān),部首是龵部,总笔画是9画。
〔看〕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龵、目”,五行属木。
〔看〕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远望。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
〔看〕字仓颉码是HQBU,五笔是RHF,四角号码是20605,郑码是MDL,中文电码是4170,区位码是3120。
〔看〕字的UNICODE是U+770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475,UTF-32:0000770B,UTF-8:E7 9C 8B。
〔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539,属常用字。
〔看〕字的近义词是望、瞅、瞥、瞧、观、视、顾,异体字是㸔、𡈟、𡰶、𥉏、𨌁。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目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21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803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760頁,第6字
音《唐韻》:苦寒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寒切,𡘋音刊。《說文》:睎也。《博雅》:視也。〈吳志・周魴傳〉:看伺空隙。𥳑文帝〈對燭賦〉:迴照金屛裏,眽眽兩相看。
义又,《宋史・禮志》:大宴前一日,御殿閱百戲謂之獨看。
义又,《遼史・地理志》:大東丹國新建南京,分南北,市中爲看樓,晨集南市,夕集北市。
义又,姓。見《姓苑》。
音又,《唐韻》:苦旰切;《集韻》、《韻會》:墟旰切;《正韻》:袪幹切,𡘋刊去聲 —— 義同。
音又,叶苦堅切,音牽。吳邁遠〈長相思〉詩:經春不舉袖,秋落寧復看;一見願道意,君門已九關。關,音涓。
音又,叶苦甸切,牽去聲。蘇轍〈詠彝亭〉詩:千里思山夢中見,要須罷郡歸來看。
义《說文》:从手下目。【徐曰】以手翳目而望也。重文作𣉙。俗作㸔。
注解
〔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目部。
〔看〕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àn、kā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龵、目。
〔看〕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远望。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
〔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àn] ⑴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⑵ 观察,判断⑶ 访问,拜望⑷ 照应,对待⑸ 想,以为⑹ 先试试以观察它的结果⑺ 提防,小心⑻ 安排㈡ [kān] ⑴ 守护,监视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上反切苦寒切頁碼第106頁,第15字續丁孫
看
睎也。从手下目。
𥉏
看或从倝。
附注桂馥義證:「《九經字樣》:『凡物見不審,則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目。』」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七反切刻干反頁碼第279頁,第2行,第1字述
睎也。從手下目。
鍇注臣鍇曰:「以手翳目而望也。宋玉賦曰:『若姣姬揚袂,障目而望所思。』此會意。」
反切………頁碼第279頁,第3行,第1字述
看或從倝。
鍇注臣鍇曰:「倝聲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上反切苦寒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531頁,第3字許惟賢第238頁,第6字
睎也。从手下目。
段注鍇曰:宋玉所謂揚袂障日而望所思也。此會意。苦寒切。十四部。
看或从倝。
段注倝聲。
白话解释
看,睎,远望。字形采用“手”和手下的“目”会义。,有的“看”采用“倝”作边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字形從目,上有手,即以手遮蔽日光以遠望的樣子。楷書目上作「」,乃手之變形。《說文》另收有或體「
」,從目、倝聲。「倝」為太陽始出,光芒閃耀的樣子,與目相合,而表示目光明亮視物,故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看」屬於異文會意,「?」屬於形聲兼會意。
看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08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284頁,第7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2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40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34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474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814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905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688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83頁,第33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38頁,第1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031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3861頁【補遺】第16572頁【補編】第14883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925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278頁【崇文】第110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400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268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825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358頁,第9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