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字详情

yáoㄧㄠˊ
二级汉字通用字二叠字

爻部

4画

4画 (爻)

上下结构

象形字

KK

OSOS

40400

3641

5619

U 723B

QQU 86 、 RRU 98

撇、点、撇、捺

爻字概述

〔爻〕字拼音是(yáo),部首是爻部,总笔画是4画

〔爻〕字是上下结构,二叠字 (上下二叠字),可拆字为“乂、乂”或“㐅、㐅”或“㐅、乂”,五行属火。

〔爻〕字造字法是象形。本义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

〔爻〕字仓颉码是KK,五笔是QQU86,RRU98,四角号码是40400,郑码是OSOS,中文电码是3641,区位码是5619

〔爻〕字的UNICODE是U+723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243,UTF-32:0000723B,UTF-8:E7 88 BB。

〔爻〕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520

〔爻〕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yáoㄧㄠˊ

基本解释

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象(❶卦的形象;❷喻形迹、真相)。

详细解释

形容词
(象形。本义: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 同本义。
interwinled;
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 《说文》。按,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会意。凡从爻之字,皆错杂意。道有变动,故曰爻。 —— 《易·系辞下》
爻分(交错分开);爻错(交叉错杂)
名词
1.《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 line in eight trigrams”为阳爻,“--”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
六爻熟透,八卦精通。 —— 《梼杌闲评 —— 明珠缘》爻者,言乎变者也。 —— 《易·系辞上》
爻律(变动音律);爻象(《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形迹)
2.爻辞的省称。
explanations of diagrams for divination;
虽抱《中孚》爻,犹劳见锦诗。 —— 南朝宋· 谢灵运《初发石首城》
爻画(指《易》卦);爻系(爻辞);爻辞(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爻变(变卦)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爻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47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690頁,第13

標點整理本: 第643頁,第12

唐韻》:胡茅切;《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𡘋音肴。說文》:交也,象《》六爻頭交也。易・繫辭》:爻者,言乎變者也。又,爻也者,效此者也。又,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又,《集韻》:後敎切,音斆 —— 本作效,象也。一曰功也。或作傚、効,通作詨。正韻》:《》爻法之謂坤陸,音胡孝切。按《易・繫辭》今文作效。

注解

〔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爻部

〔爻〕字拼音是y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㐅、㐅、!、㐅、乂

〔爻〕字造字法是象形。本义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

〔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áo] ⑴ 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胡茅切頁碼101頁,第6

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凡爻之屬皆从爻。

附注徐灝注箋:「交者交錯之義。六爻為重體,故作重乂象之。頭交疑當作相交。」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侯交反頁碼268頁,第2行,第1

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凡爻之屬,皆從爻。

鍇注臣鍇曰:「六爻、六位,皆爻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胡茅切古音第二部頁碼511頁,第2許惟賢229頁,第1

爻交也。

段注㬪韵。《𣪠辭》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象易六爻頭交也。

段注胡茅切。二部。

凡爻之屬皆从爻。

白话解释

爻,交错。象《易》卦中六爻相交。所有与爻相关的字,都采用“爻”作边旁。

字形解说

自甲骨文至楷書,字形都像紋路交錯的樣子,據具體實像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爻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98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272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216頁
4說文校箋第133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129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456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77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84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66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80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132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99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761頁【補遺】第16564頁
14通訓定聲第1201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70頁【崇文】第1077頁
16說文句讀第383頁
17說文新證第257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765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348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