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字详情

ㄉㄧ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氵部

14画

11

15画 (滴)

左右结构

形声字

EYCB

VSUL

30127

3336

2146

U 6EF4

IUMD 86 、 IYUD 98

点、点、提、点、横、点、撇、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折、横

滴字概述

〔滴〕字拼音是(dī),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4画

〔滴〕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啇”,五行属水。

〔滴〕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啇( dí )声。本义是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滴〕字仓颉码是EYCB,五笔是IUMD86,IYUD98,四角号码是30127,郑码是VSUL,中文电码是3336,区位码是2146

〔滴〕字的UNICODE是U+6EF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404,UTF-32:00006EF4,UTF-8:E6 BB B4。

〔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3165,属常用字

〔滴〕字异体字是𣾪𤁷

汉字解释

ㄉㄧ

基本解释

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眼药。~落。~翠。水~石穿(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成功,亦作“滴水穿石”)。~漏(漏壶)。
一点一点向下落的液体。水~。汗~。
量词,用于滴下的液体的数量。~水不漏。两~墨水。

详细解释

动词
(形声。从水,啇( dí )声。本义: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同本义。
drip;
滴,水注也。 —— 《说文》若何滴滴。 —— 《列子·力命》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 唐· 杜甫《发同谷县》
滴沥(水下滴);滴溜(涓滴的水);滴水(滴下来的水);滴溜当啷(不断下滴的样子)
名词
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 。
drop;
水滴;雨滴。也用以形容像水滴那样圆的物体。如:滴子(垂珠)
象声词
形容雨水下落和钟摆等的声音 。
tick;
滴滴(水点连续滴下的声音;一颗颗的水珠);滴溜扑(滴溜溜扑;滴留扑;滴流扑。都形容物体跌落的声音);滴嗒(滴答;滴漉。水下流声)
量词
多用于颗粒状滴下的液体。
drop;
十日不饮一滴浆。 —— 王建《伤邻家鹦鹉词》
洒下几滴眼泪。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34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644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591頁,第34

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𡘋音的。說文》:水注也。增韻》:涓滴,水點。又,瀝下也。王子年《拾遺記》:香露滴瀝。

廣韻》亦作𤁷,《法華經》作渧,與滳異。

注解

〔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滴〕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啇

〔滴〕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啇( dí )声。本义是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ī] ⑴ 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⑵ 一点一点向下落的液体⑶ 量词,用于滴下的液体的数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都歷切頁碼370頁,第16

𣾪

異體

𣾪水注也。从水啻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顛狄反頁碼907頁,第2行,第2

𣾪水注也。從水啻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都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218頁,第3許惟賢965頁,第7

𣾪水注也。

段注《埤倉》有渧字。讀去聲。卽滴字也。

从水。啻聲。

段注都歷切。十六部。

白话解释

滴,水自上而 * 入。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啻”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字形從水、商聲,乃商代都邑附近之水名。隸變作滳,與滴字迥異。滴字始見於篆文,形構從水、啻聲。從水,表示與水相關;啻聲,表示音讀。楷定作滴。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滴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33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93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705頁
4說文校箋第482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442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161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74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475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361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91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466頁,第15字
12說文注箋第391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004頁【補遺】第17670頁
14通訓定聲第207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969頁【崇文】第3873頁
16說文句讀第1577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50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1029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