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字详情

liánㄌㄧㄢˊ
二级汉字通用字

氵部

10画

7

15画 (漣)

左右结构

形声字

EYKQ

VWHE

34135

3353

3316

U 6D9F

ILPY

点、点、提、横、撇折、横、竖、点、横折折撇、捺

涟字概述

〔涟〕字拼音是(lián),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0画

〔涟〕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连”,五行属水。

〔涟〕字仓颉码是EYKQ,五笔是ILPY,四角号码是34135,郑码是VWHE,中文电码是3353,区位码是3316

〔涟〕字的UNICODE是U+6D9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063,UTF-32:00006D9F,UTF-8:E6 B6 9F。

〔涟〕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4647

〔涟〕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liánㄌㄧㄢˊ

基本解释

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漪。
〔~水〕a.水名,在中国湖南省;b.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泪流不断的样子。~~。

详细解释

名词
1.小波,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ripple;
河水清且涟漪。 —— 《诗·魏风·伐檀》
涟猗(波纹,小水波)
2.水名。
Lian River;
3.在江苏省涟水县北,一名涟河。
4.在湖南省中部,源出新邵县,东流经湘乡,至湘潭注入湘江。
形容词
1.泪流不断的样子。
sheding tears;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魏风·氓》中心孔悼,涕泪涟湎。 —— 王粲《赠蔡子笃》
涟如(涟洳,涟湎。泪涕交流的样子);涟落(泪珠下滴);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2.细微 。
tiny;
涟波(细微的水波);涟纹,涟沦(细微的波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0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646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594頁,第16

唐韻》:力延切;《集韻》、《韻會》:陵延切;《正韻》:靈年切,𡘋音連 —— 風行水上成文曰漣。詩・魏風》:河水淸且漣猗。

又,垂涕貌。詩・衞風》:泣涕漣漣。

又,水名。水經注》:漣水,出邵陵縣界。

又,桂陽有漣水。水經注》:漣水源出桂陽縣西北之石塘村。

又,《郡縣志》:沐水俗名漣水。

又,《韻會》:郎干切,音闌 —— 與瀾同,大波也。

卷目:考證・巳集上 部首:水部

愛日堂藏本: 第380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55頁,第46

《郡縣志》沐水俗名漣水。

謹照原文沐改沭。

注解

〔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漣〕字拼音是li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連

〔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ián] ⑴ 见“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洛干切、力延切頁碼367頁,第4

瀾大波爲瀾。从水闌聲。

漣瀾或从連。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音力延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勒湌反頁碼899頁,第3行,第1

漣大波爲瀾。從水闌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注言:「渙,瀾也。」

反切力延反頁碼899頁,第3行,第2

小波從連。

鍇注臣次立按:《說文》曰:「瀾或從連。」徐鉉曰:「今俗音力延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洛干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193頁,第2許惟賢954頁,第4

漣大波爲瀾。

段注《魏風》。河水淸且漣猗。《釋水》引作灡,云大波爲灡。《毛傳》云:風行水成文曰漣。按傳下文云:淪,小風水成文。則瀾爲大可知。與《爾雅》無二義也。凡瀾漫當作此瀾字。

从水。闌聲。

段注洛干切。十四部。

瀾或從連。

段注古闌連同音。故瀾漣同字。後人乃別爲異字《異義》異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與淪一聲之轉。按浪字恐亦係瀾之借。

白话解释

澜, * 为澜。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阑”是声旁。“漣”,有的“瀾”字采用“連”作边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的字形從水,表示與水相關;闌聲,表示聲音。《說文》或體作從水、連聲。以音近音同之聲符相代換,乃文字衍化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隸變作,楷書作瀾。在六書中皆屬於形聲。規範字作「澜」。

瀾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25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924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699頁
4說文校箋第476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437頁,第17字
6說文今釋第1596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70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412頁,第3字
9說文集注第2336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88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460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3866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0897頁【補遺】第17652頁
14通訓定聲第2907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959頁【崇文】第3833頁
16說文句讀第1553頁
17章授筆記第454頁,第7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9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019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