槊字详情

shuòㄕㄨㄛˋ
二级汉字通用字

木部

14画

10

14画 (槊)

上下结构

形声字

TBD

UAQF

87904

2844

7335

U 69CA

UBTS

点、撇、横、竖折/竖弯、竖、撇、撇、横折钩、横、横、横、竖、撇、捺

槊字概述

〔槊〕字拼音是(shuò),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14画

〔槊〕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朔、木”或“朔、朩”,五行属木。

〔槊〕字仓颉码是TBD,五笔是UBTS,四角号码是87904,郑码是UAQF,中文电码是2844,区位码是7335

〔槊〕字的UNICODE是U+69C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7082,UTF-32:000069CA,UTF-8:E6 A7 8A。

〔槊〕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796

〔槊〕字异体字是𣓞𣔒

汉字解释

shuòㄕㄨㄛˋ

基本解释

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横~赋诗”。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木,朔声。本义:古代兵器,即长杆矛) 同“”。长杆矛 long spear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英雄,而今安在哉?—— 宋· 苏轼《前赤壁赋》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01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546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492頁,第5

唐韻》:所角切;《集韻》、《韻會》、《正韻》:色角切,𡘋音朔。說文》:矛也。亦作矟。通俗文》:矛長丈八謂之槊。魏書・楊津傳》:不畏利槊堅城,惟畏楊公鐵星。

又,握槊,博簺也。一曰棊槊,棊爲子,槊爲局,卽今雙陸。韓愈〈示兒〉詩:酒食罷無事,棊槊以自娛。

注解

〔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槊〕字拼音是shuò,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朔、朩

〔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uò] ⑴ 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横~赋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所角切頁碼194頁,第19

槊矛也。从木朔聲。

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84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499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384頁
4說文校箋第250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240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857頁,第1字
7說文探原第3253頁,第1字
8說文集注第1267頁,第3字
9說文標整第152頁,第12字
10標注說文第247頁,第6字
11說文注箋第1986頁,第3字
12說文詁林第6270頁
13古字詁林第五冊,第1006頁,第1字
14古字釋要第598頁,第5字
15新附通誼第21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