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字概述
〔極〕字拼音是(jí),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12画。
〔極〕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亟”。
〔極〕字造字法是形聲。从木,亟聲。本义是房屋的正樑。
〔極〕字仓颉码是DMEM DNEM,五笔是SBKG,四角号码是47914,郑码是FYXA。
〔極〕字的UNICODE是U+697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997,UTF-32:00006975,UTF-8:E6 A5 B5。
〔極〕字异体字是亟、极。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92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542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487頁,第13字
音《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𡘋禁入聲。《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
义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
义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
义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而嵩高正當天之中極。
义又,三極,三才也。《易・繫辭》:三極之道。【疏】謂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也。
义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西至于邠國,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謂之四極。
义又,五極,五常之中正也。《書・呂𠛬》:屬于五極,咸中有慶。
义又,六極,窮極惡事也。《書・洪範》:威用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又,四方上下亦謂之六極。《莊子・天運篇》:天有六極。
义又,八極。《韻會》:四極,方隅之極也。《淮南子・本經訓》:紀綱八極,經緯六合。
义又,至也。《詩・周頌》:立我烝民,莫非爾極。
义又,取止也。《詩・大雅》: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义又,盡也。《易・繫辭》: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义又,放也。《儀禮・大射儀》:贊設決,朱極三。【註】極,放也 —— 以朱韋爲之,所以韜指,利放弦也。
义又,《爾雅・釋天》:月在癸曰極。
义又,國名。《春秋・隱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义又,疲也。《世說》:顧和謁王導,導小極,對之疲睡。
音又,《正韻》:訖逆切,音戟 —— 與亟同。荀子〈箴賦〉:反覆甚極。
音又,《集韻》:訖力切,音棘 —— 殊也。
音又,《唐韻》:渠綺切,音技。《淮南子・精神訓》: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音又,《廣韻》:渠記切,音曁。《楚辭・天問》: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臺十成,何所極焉。
注解
〔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極〕字拼音是j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亟。
〔極〕字造字法是形聲。从木,亟聲。本义是房屋的正樑。
〔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í] ⑴ 頂端,最高點,盡頭⑵ 指地球的南北兩端或電路、磁體的正負兩端⑶ 盡,達到頂點⑷ 最高的,最終的⑸ 副詞:表示最高程度:~其。~爲( wéi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渠力切頁碼第186頁,第24字續丁孫
極
棟也。从木亟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其息反頁碼第467頁,第6行,第1字述
棟也。從木亟聲。
鍇注臣鍇按:極,屋脊之棟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亦謂之危。《春秋後語》:「魏人將殺范痤,范痤上屋騎危」是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渠力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012頁,第2字許惟賢第446頁,第5字
棟也。
段注李奇注《五行志》,薛綜注《西京賦》皆曰:《三輔》名梁爲極。按此正名棟爲極耳。今俗語皆呼棟爲梁也。《搜神記》。漢蔡茂夢坐大殿。極上有禾三穗。主簿郭賀曰: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此則似謂梁。按《喪大紀》注曰:危,棟上也。引伸之義,凡至高至遠皆謂之極。
從木。亟聲。
段注渠力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棟也,中也。無極,正中也;北極者,天中也;太極乃極中之物,無可說也。窮極者,至屋頂而窮也。
致天之屆=極也,「殛鯀」或作「極鯀」,即今結果他性命之意也。
棟也,棟為正梁,故引申訓中:北極,在天中也;無極,正中也(?);大極,太中也。引申為至高至速謂之極(即極至)。古與殛相通。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字形從木、亟聲。「木」為樹,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木有關;「丞」為急速、快速,引申為極致,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隸書、楷書字形則本於篆文而定。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极」。
極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68頁,第8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476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69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35頁,第4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30頁,第1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812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425頁,第4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102頁,第3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192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45頁,第2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34頁,第9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876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962頁【補遺】第16886頁【補編】第1489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83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89頁【崇文】第195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739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244頁,第5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867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576頁,第1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