楂字详情

zhāㄓㄚcháㄔㄚˊ
二级汉字通用字

木部

13画

9

13画 (楂)

左右结构

形声字

DDAM

FFKA

44916

8576

7311

U 6942

SSJG

横、竖、撇、点、横、竖、撇、捺、竖、横折、横、横、横

楂字概述

〔楂〕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ā、chá),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13画

〔楂〕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查”,五行属木。

〔楂〕字仓颉码是DDAM,五笔是SSJG,四角号码是44916,郑码是FFKA,中文电码是8576,区位码是7311

〔楂〕字的UNICODE是U+694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946,UTF-32:00006942,UTF-8:E6 A5 82。

〔楂〕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394

〔楂〕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1zhāㄓㄚ

基本解释

zhā ㄓㄚˉ 〔山~〕a.落叶乔木,果实球形,红色有白点,味酸,可食;b.这种植物的果实。亦作“山查”。

详细解释

名词
1.果木名 hawthorn; may tree,指蔷薇科山楂、野山楂一类的植物。果实红色、味酸,可食,也可入药。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 宋· 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2.另见 chá。

2cháㄔㄚˊ

基本解释

同“”。
水中木筏:“穷岸有盘~”。

详细解释

名词
1.水中木筏。
wood raft;
穷岸有盘楂。 —— 何逊《度连圻》
2.同“”。
stubble;
3.另见 zhā。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84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538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484頁,第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鋤加切 —— 同「查」。詳查、槎註。

又,楂楂,鵲聲。韓愈〈雜〉詩:鵲鳴聲楂楂。

又,果名,與柤同。柳宗元〈贈劉禹錫張署〉詩:傖父饋酸楂。

又,《韻會》引歐陽氏曰:張騫乗槎,乃此楂字。亦通作查。

注解

〔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楂〕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ā、chá,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查

〔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ā] ⑴ zhā ㄓㄚˉ 〔山~〕a.落叶乔木,果实球形,红色有白点,味酸,可食;b.这种植物的果实。亦作“山查”。 [chá] ⑴ 同“茬”。⑵ 水中木筏:“穷岸有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側加切頁碼179頁,第5

樝果似棃而酢。从木虘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一反切側巴反頁碼442頁,第4行,第1

樝果似棃而酢。從木虘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上反切側加切古音第五部頁碼952頁,第1許惟賢420頁,第5

樝樝果佀棃而酢。

段注《内則》柤棃注曰:柤,棃之不臧者。《爾雅》郭注,《山海經》郭傳皆云:樝似棃而酢濇。按卽今棃之肉粗味酸者也。張揖注《子虛賦》云:樝似棃而甘。乃以同類而互易其名耳。陶隱居譏鄭公不識樝。恐誤。

从木。虘聲。

段注側加切。古音在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山樝」與「樝」不同,唯酢相似,故必加「山」字。

「山查」之正字。

樝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54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454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356頁
4說文校箋第223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221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77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348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97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128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139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222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177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5711頁【補遺】第16843頁
14通訓定聲第1739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462頁【崇文】第1845頁
16說文句讀第698頁
17章授筆記第235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734頁,第4字
19古字釋要第557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