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字详情
格
格字概述
〔格〕字拼音是(gé),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10画。
〔格〕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各”,五行属木。
〔格〕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
〔格〕字仓颉码是DHER,五笔是STKG,四角号码是47964,郑码是FRJ,中文电码是2706,区位码是2481。
〔格〕字的UNICODE是U+683C,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684,UTF-32:0000683C,UTF-8:E6 A0 BC。
〔格〕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845,属常用字。
〔格〕字异体字是䈷、挌、𠲱、𢓜、𥰋。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5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524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470頁,第6字
音《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𡘋音隔。《說文》:木長貌。【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义又,至也。《書・堯典》:格于上下。
义又,來也。《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义又,感通。《書・說命》:格于皇天。
义又,變革也。《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义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大學》:致知在格物。又,物格而後知至。
义又,法式。《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义又,正也。《書・冋命》:繩愆糾繆,格其非心。
义又,登也。《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义又,牴牾曰格。〈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义又,頑梗不服也。《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义又,殺也。《詩・魯頌》:在泮獻馘。【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义又,舉持物也。《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义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义又,敵也。《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义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义又,《爾雅・釋詁》:格,陞也。《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义又,標準也。《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义又,格例。《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义又,《廣韻》:度也、量也。
义又,姓。《統譜》:漢格班。
音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𡘋音各 —— 樹枝也。
义又,廢格,阻格也。《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义又,格,五角戲也。《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义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音又,扞格,不相入也。《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註】格,胡客反。
音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 —— 籬落也。《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音又,《類篇》:曷各切,音鶴 —— 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卷目:考證・辰集中 部首:木部
愛日堂藏本: 第29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1頁,第15字
《書・冋命》繩愆糾繆。
謹照原文冋改冏。繆改謬。
注解
〔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格〕字拼音是g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各。
〔格〕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
〔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é] ⑴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⑵ 法式,标准⑶ 表现出来的品质⑷ 阻碍,隔阂⑸ 击,打⑹ 推究⑺ 树的长枝。⑻ 至,来⑼ 感通⑽ 变革,纠正⑾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古百切頁碼第185頁,第31字續丁孫
格
木長皃。从木各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鈎索反頁碼第464頁,第4行,第1字述
木長皃。從木各聲。
鍇注臣鍇曰:「亦謂樹高長枝爲格,故庾信《小園賦》曰:『草樹混淆,枝格相交。』又信詩:『長藤連格徙。』」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古百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003頁,第2字許惟賢第442頁,第5字
木長皃。
段注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凡尚書格于上下,格于藝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于此則曰來。鄭注《大學》曰:格,來也。凡尚書格爾眾庶,格汝眾是也。至則有摩杚之義焉。如云格君心之非是也。或借假爲之。如《雲漢傳》曰假至也,尚書格字今文尚書皆作假是也。有借格爲庋閣字者。亦有借格爲扞垎字者。
從木。各聲。
段注古百切。古音在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木長貌。橫……。格訓來,稍𡝩妄;朱子訓窮亦謬。「格物」,乃格拒,「格殺勿論」同義。司馬光、王陽明即取此義。資格當作𠲱(格局)。
訓至者當作𢓜,或作徦。
木長貌。「桄被四表,格于上下」[一],桄,橫也(?)。格訓至,作𢓜(?)。格殺、扞格=挌。「格物致知」,格訓來,稍𡝩妄(?),朱子訓窮亦謬。司馬溫公及王陽明訓格為格,即挌拒弗令外物入也。資(枝)(?)𠲱,𠲱局,𠲱子。[一]《尚書•堯典》作「光被四表」。
白话解释
格,木棍很长的样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各”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篆文、隸書、楷書字形皆從木、各聲。金文「各」作「」、「
」,其作「
」、「
」者,乃省變之形。「木」為樹,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樹木有關;「各」為降臨、來到,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格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66頁,第1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473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6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34頁,第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29頁,第12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807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416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088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184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45頁,第2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33頁,第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863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928頁【補遺】第16876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13頁,第5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86頁【崇文】第194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734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242頁,第8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850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574頁,第9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