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字概述
〔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è、gě),部首是人部,总笔画是3画,是独体字。
〔个〕字是独体字,五行属土。
〔个〕字仓颉码是OL,五笔是WHJ,四角号码是80200,郑码是ODI,中文电码是0020,区位码是2486。
〔个〕字的UNICODE是U+4E2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010,UTF-32:00004E2A,UTF-8:E4 B8 AA。
〔个〕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045,属常用字。
〔个〕字异体字是個、箇。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5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78頁,第23字
標點整理本: 第4頁,第28字
音《廣韻》、《正韻》:古賀切;《集韻》:居賀切,𡘋歌去聲 —— 枚也。《儀禮・大射儀》:司射入于次,搢三个挾一个㊟〔「搢三个挾一个」,〈大射儀〉作「搢三挾一个」。原文作:司射入于次,搢三挾一个〕。
义又,一人曰一个。《左傳・昭三年》:齊公孫竈卒。晏子曰:又弱一个焉。
义又,物數。《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廟門容大扃七个。【註】每个長三尺。
义又,四面偏室。《禮・月令》:孟春,天子居靑陽左个,季春居右个。【註】明堂旁舍也。
义又,《禮・檀弓》:有若曰:國君七个,遣車七乗;大夫五个,遣車五乗。【註】个謂所包遣奠牲體臂臑也,折爲七段、五段,以七乗、五乗遣車載之。
义又,通作介,獨也,偏也。《莊子・養生主》:是何人惡乎介也,天之生是使獨也。【註】介謂刖一足者。《史記・張耳陳餘傳》:獨介居河北。【註】介,特也,𡘋與个通。《書・秦誓》「若有一介臣」,《大學》作一个臣。《左傳・襄八年》「一介行李」,卽一个。【又】〈昭二十八年〉「君亦不使一个,辱在寡人」,卽一介,互通。
音又,《集韻》:古案切 —— 與幹同,射侯舌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侯,上兩个與其身三,下兩个半之。【註】上个,最上幅也。射侯之制,上廣下陿,自棲鵠而上,以侯爲三分,身居中,兩个爲兩邊,其大小皆同;自鵠而下,則其身與上身同,而兩邊惟得其半,蓋下陿也。
义又,《六書本義》:个,竹一枝也。《史記・貨殖傳》:竹竿萬个。从竹省半爲意。韓愈〈合江亭〉詩:栽竹逾萬个。𡘋與箇同。
卷目:考證・子集上 部首:丨部
愛日堂藏本: 第15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37頁,第6字
《儀禮・大射儀》司射入於次搢三个挾一个。
謹照原文搢三下省个字。
注解
〔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丨部。
〔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è、gě,独体字。
〔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è] ⑴ 量词⑵ 单独的⑶ 身材或物体的大小⑷ 用在动词与补语中间,以加强语气㈡ [gě] ⑴ 〔自~兒〕自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賀切頁碼第144頁,第21字續丁孫
箇
竹枚也。从竹固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古賀反頁碼第369頁,第4行,第2字述
竹枚也。從竹固聲。讀若箇。
鍇注臣鍇曰:「人言一箇一杖,依竹木而言之也。竹璞曰竿,曰梃,曰橦。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賀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775頁,第5字許惟賢第346頁,第3字
竹枚也。
段注竹梃自其徑直言之。竹枚自其圜圍言之。一枚謂之一箇也。《方言》曰:箇,枚也。
从竹。固聲。
段注古賀切。按古音在五部。
箇或作个。半竹也。
段注各本無。見於《六書故》所引唐本。按竝則爲竹。單則爲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莖則一个也。《史記》。木千章。竹竿萬个。《正義》引《釋名》。竹曰个。木曰枚。今《釋名》佚此語。經傳多言个。《大射》、《士虞禮》、《特牲》饋《食禮》注皆云:个猶枚也。今俗或名枚曰個。音相近。又云:今俗言物數有云若干個者此讀。然經傳个多與介通用。《左氏》或云一个行李。或云一介行李。是一介猶一个也。介者,分也。分則有閒。閒一而巳。故以爲一枚之偁。《方言》曰:介特也是也。閒之外必㒳分。故曰介居二大國之閒。《月令》左介右介。是其義也。又按支下云:从手持半竹。卽个爲半竹之證。半者,物中分也。半竹者,一竹㒳分之也。各分其半。故引伸之曰左个右个。竹从二个者。謂竹易分也。分曰个。因之㮯者亦曰个。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竹一曰箇,木一曰枚。个,段引《六書故》謬,王氏《經義述聞》糾正。个乃介之誤,引唐本《說文》(假枚)。
个乃介之誤體,隸介作囗,故作个,說從王氏《述聞》。
木一曰枚,竹一曰箇。段氏引《六書故》補或體个字,非。王氏《經義述聞》己駁之矣。个乃介之俗字,一个行李即一介行李也。
白话解释
箇,单枚的竹楔。字形采用“竹”作边旁,“固”作声旁。
附 《集韵• 箇韵》:箇,或作个,通作個。
箇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85頁,第20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82頁,第9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95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90頁,第11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78頁,第1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643頁,第5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136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61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942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4頁,第32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88頁,第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487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4879頁【補遺】第16716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52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386頁【崇文】第154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74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196頁,第7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672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465頁,第1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