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字详情

ㄑㄧˇ
二级汉字通用字

木部

7画

3

7画 (杞)

左右结构

形声字

DSU

FYY

47917

2630

7229

U 675E

SNN

横、竖、撇、点、横折、横、竖弯钩

杞字概述

〔杞〕字拼音是(qǐ),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7画

〔杞〕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己”,五行属木。

〔杞〕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己声。本义是木名,枸杞。

〔杞〕字仓颉码是DSU,五笔是SNN,四角号码是47917,郑码是FYY,中文电码是2630,区位码是7229

〔杞〕字的UNICODE是U+675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462,UTF-32:0000675E,UTF-8:E6 9D 9E。

〔杞〕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680

〔杞〕字异体字是𠶵

汉字解释

ㄑㄧˇ

基本解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人忧天(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简称“杞忧”)。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木,己声。本义:木名,枸杞。
2.同本义。茄科,落叶小灌木。浆果卵圆形,红色。果实、根皮(地骨皮)可入药。
Chinese wolfberry;
杞,枸杞也。 —— 《说文》南山有杞。 —— 《诗·小雅·南山有台》我有圃生之杞乎。 —— 《左传·昭公十二年》千村万落生荆杞。 —— 唐· 杜甫《兵车行》
杞狗(谓枸杞所化之犬);杞楠(二木名。杞与楠,皆佳木)
3.古国名 Qi state。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26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512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458頁,第10

唐韻》、《韻會》、《正韻》:墟里切;《集韻》:口己切,𡘋音起。說文》:枸杞也。爾雅・釋木》:杞,枸檵。廣韻》:枸杞,春名天精子、夏名枸杞葉、秋名却老枝、冬名地骨皮。本草》:一名仙人杖,根名地骨皮。

又,嚴粲《詩緝》:《》有三杞:〈鄭風〉「無折我樹杞」,柳屬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于苞杞、言采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〇【按】嚴說則《易・姤卦》以杞包瓜,《孟子》杞柳 —— 此是柳屬。左傳・襄二十七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類篇》似豫章 —— 此是山木。陸璣《草木疏》「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輕身益氣」 —— 此是枸杞。本草》沈存中云:陝西枸杞最大,高丈餘,可作柱 —— 又枸杞之別種也。

又,國名。夏之後。論語》:杞不足徵。

又,姓。以國爲氏。姓譜》:望出齊郡。

又,《集韻》:象齒切 —— 同「㭒」,田器。一曰徙土轝也。

又,《類篇》:下楷切,音駭 —— 臿也。

卷目:考證・辰集中 部首:木部

愛日堂藏本: 第280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50頁,第20

秋名卻老枝,冬名地骨皮。

謹照廣韻原文皮改根。

注解

〔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杞〕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己

〔杞〕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己声。本义是木名,枸杞。

〔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ǐ] ⑴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⑵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墟里切頁碼183頁,第16

杞枸杞也。从木己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一反切乞以反頁碼454頁,第5行,第1

杞枸杞也。從木己聲。

鍇注臣鍇按:枸杞多生荒域阪岸之上,故《春秋左傳》曰:「我有圃生之杞乎。」言非其冝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上反切墟里切古音第一部頁碼982頁,第4許惟賢433頁,第8

杞枸杞也。

段注按《釋木》、《毛傳》皆云:杞,枸檵。《禮記》鄭注亦云:芑,枸檵也。郭注《爾雅》云:今枸杞也。是則枸檵爲古名。枸杞雖見《本艸經》,而爲今名。許檵篆下當云:枸檵杞也。杞篆下當云:杞枸檵也。乃合。今本後人亂之耳。

從木。己聲。

段注墟里切。一部。

白话解释

杞,枸杞。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己”是声旁。

杞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61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465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363頁
4說文校箋第229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226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79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38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04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161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42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228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182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833頁【補遺】第16863頁
14通訓定聲第70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77頁【崇文】第1905頁
16說文句讀第718頁
17古字詁林第五冊,第795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565頁,第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