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概述
〔有〕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ǒu、yòu),部首是月部,总笔画是6画。
〔有〕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𠂇、⺝”或“𠂇、月”,五行属土。
〔有〕字造字法是会意。金文字形,从又( 手 )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是具有,与“无”相对。
〔有〕字仓颉码是KB,五笔是DEF,四角号码是40227,郑码是GDQ,中文电码是2589,区位码是5148。
〔有〕字的UNICODE是U+670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377,UTF-32:00006709,UTF-8:E6 9C 89。
〔有〕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390,属常用字。
〔有〕字反义词是无、没,异体字是洧、𠂇、𢇔、𪠥。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上 部首:月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0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504頁,第20字
標點整理本: 第452頁,第4字
音《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𡘋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譌。
义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义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义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义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义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音又,《集韻》:尤救切 —— 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音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音又,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既醇,五齊惟醹。
注解
〔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月部。
〔有〕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ǒu、yòu,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𠂇、月。
〔有〕字造字法是会意。金文字形,从又( 手 )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是具有,与“无”相对。
〔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ǒu] ⑴ 存在⑵ 表示所属⑶ 表示发生、出现⑷ 表示估量或比较⑸ 表示大、多⑹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⑺ 无定指,与“某”相近⑻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㈡ [yòu] ⑴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云九切頁碼第222頁,第1字續丁孫
𪠥
異體有
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凡有之屬皆从𪠥。
附注林義光《文源》:「有非『不宜有』之義。有,持有也。古从又持肉,不从月。」
附注《說文新證》:「先秦以有牛羊為『有』,故甲骨文或从『牛』縮短末筆分化出來,或假『又』為『有』。西周以下从又持肉,以示持有、擁有之意。《說文》釋為从『月』,不可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延九反頁碼第566頁,第4行,第1字述
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
鍇注臣鍇曰:「月能掩日,掩而有之之象也,故從月又聲。『不宜有』之言出《春秋公羊傳》,言『日月有食之,所不宜有』。故言有,許愼引以爲證。又,亦象手掩也。有難者曰《春秋傳》言有陶唐氏、有虞氏豈是不宜有乎?臣答之言:此自仲尼立例,取此一言爲文,不通於常詞也。若《春秋》例:以惡入曰復入之類,至《左傳》、散言皆不拘之,此其證也;或者無以對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云九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253頁,第3字許惟賢第550頁,第3字
不宜有也。
段注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爲凡有之偁。凡《春秋》書有者,皆有字之本義也。
《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
段注日下之月,衍字也。此引經釋不宜有之恉。亦卽釋从月之意也。日不當見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从月。《公羊傳》注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覩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引孔子曰:多聞闕疑。愼言其餘。則寡尤。
又聲。
段注云九切。古音在一部。古多叚有爲又字。
凡有之屬皆从有。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本訓當為「有」,「日有食」之有乃意中言為「不宜有」也,非本訓為「不宜有」也。有,《開元占經》以為日食有怪物,以手障之,於是从有之字有引申為障蔽者,如囿、宥是也。
白话解释
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传》上说:“日、月有吞食它们的日食、月食现象。”字形采用“月”作边旁,采用“又”作声旁。所 有与“有”字有关的字,都采用“有”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有」字寫作,像手側面張開、或寫作
,像手掌正面張開的樣子(有的主張省略的牛形)。金文作從又、從肉,新增從肉(
)表示用手拿肉的持有情況。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繼承金文寫法不變。在六書中屬於會意。《說文》解釋「有」為「不宜有也。从月、又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有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37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562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3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82頁,第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70頁,第1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973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672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577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437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72頁,第1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78頁,第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265頁,第3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6979頁【補遺】第17041頁【補編】第14895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791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590頁【崇文】第235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902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550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89頁,第5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504頁,第2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671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