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字概述
〔右〕字拼音是(yòu),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5画。
〔右〕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𠂇、口”,五行属土。
〔右〕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口,从又( 手 )。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是右助。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右〕字仓颉码是KR,五笔是DKF,四角号码是40600,郑码是GDJ,中文电码是0671,区位码是5150。
〔右〕字的UNICODE是U+53F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491,UTF-32:000053F3,UTF-8:E5 8F B3。
〔右〕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217,属常用字。
〔右〕字反义词是左,异体字是佑、又、祐、𠮢。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02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3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1頁,第4字
音《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𡘋音峟 —— 與祐、佑通。《說文》:助也。《爾雅・釋詁》:右,導也、勴也、亮也㊟〔「右,導也、勴也、亮也」,原文作「詔、亮、左、右、相,導也;詔、相、導、左、右、助,勴也;亮、介、尚,右也;左、右,亮也」〕。《書・益稷》:予欲左右有民。【註】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詩・大雅》:保右命爾,燮伐大商㊟〔「燮」,原文作「爕」。《康熙字典》「爕」字注,引《字彙》作:俗燮字〕。
义又,左之對也。《書・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禮・少儀》:贊幣自左,詔辭自右。【註】立者尊右。
义又,上也。《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註】師古曰:右亦上也。又,〈循吏傳〉:文翁以爲右職。【註】師古曰:右職,縣中高職也。
义又,强也。《後漢・明帝紀》:無令豪右得固其利。
义又,官名。《周禮・夏官》:司右,掌羣右之政令。【註】羣右,戎右、齊右、道右也。
义又,姓。《正字通》:漢右公弼,宋右嘉祥,明右巖。又,《廣韻》:漢複姓五氏。《左傳》𡭢樂大心爲右師,其後因官爲氏;漢有中郎右師譚,晉賈華爲右行,因官爲氏;漢有御史中丞右行綽,何氏《姓苑》有右閭、右扈、右南等氏。
义又,山名,獸名。《山海經》:長右之山有獸,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
义又,與侑通。《周禮・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註〕右讀爲侑,勸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云久切,音有 —— 義同。〇【按】《集韻》有上去二音,義實相通;《正韻》於上聲訓左右手,去聲訓右助。二音分二義,非。
音又,叶以周切,音由。《詩・周頌》: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〇【按】《唐韻正》音以,今從朱註。
音又,叶羽軌切,音以。《詩・衞風》: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遠父母兄弟」為〈國風・邶・泉水〉與〈國風・鄘・蝃蝀〉之文;〈國風・衞・竹竿〉原文作「遠兄弟父母」〕。弟叶滿彼反。〈秦風〉:溯徊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宋玉〈笛賦〉:隆崛萬丈,盤石雙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〇【按】《唐韻正》云:右,古音以,歷引經傳子集證之,是直當讀作以,非止叶音矣。
音又,叶于記切,音意。《詩・小雅》:我有嘉賔,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喜叶去聲。
音又,叶演女切,音與。陸雲〈陸丞相誄〉:乃幹中軍,入作內輔;公侯陟降,在帝左右。
义《說文》本作𠮢,从口、从又。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卷目:考證・丑集上 部首:口部
愛日堂藏本: 第88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0頁,第40字
又叶于記切,音意。
謹按于屬喻母,意屬影母,于記切非意字之音,謹照字母音意改音異。
注解
〔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右〕字拼音是yòu,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𠂇、口。
〔右〕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口,从又( 手 )。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是右助。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òu] ⑴ 面向南时,西的一边,与“左”相对⑵ 地理上指西方⑶ 指政治思想上保守或反动的⑷ 古代称等级高的⑸ 崇尚,重视:“窃以~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⑹ 古同“侑”,劝酒,劝食。⑺ 古同“佑”,帮助,偏袒。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于救切頁碼第42頁,第27字續丁孫
𠮢
異體右
助也。从口从又。
鉉注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附注段玉裁注:「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為𠂇又字,則又製佐佑為左右字。」
附注《說文新證》:「『右』是『又』的分化字,所以甲骨文只有『又』,未見『右』。周代以後加分化符號『口』,分化出『佑助』義的『右』字,其後又以『右』當『𠂇右』義用,於是又加『人』旁作『佑』。」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延九反頁碼第128頁,第7行,第2字述
助也。從口又聲。
鍇注臣鍇曰:「言不足以佐,又手助之。《詩》曰:『匪面命之。』言示之事,匪口誨之,言提其耳。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于救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31頁,第4字許惟賢第102頁,第10字
助也。从口又。
段注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爲𠂇又字。則又製佐佑爲左右字。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此佑助之正字,佑,俗字也,《說文》所無。左右之右當作又。
白话解释
右,用口声援、用手相助。字形采用“口、又”会义。
字形解说
金文字形從口、又聲,以會手口相助之意。戰國文字、篆文、隸書皆承金文字形而來。楷書筆畫整齊化之後,字形改為從口、?(左手)。甲骨文以又字兼表佑助之意,金文始分化出「手口相助」的右字。後來右字又借為左右之右,才轉注為「從人、右聲」的佑字。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右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頁,第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20頁,第10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05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6頁,第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8頁,第2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72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20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799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65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2頁,第13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5頁,第9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37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180頁【補遺】第1631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790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8頁【崇文】第50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3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198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66頁,第8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73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136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