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字详情
方
方字概述
〔方〕字拼音是(fāng),部首是方部,总笔画是4画,是独体字。
〔方〕字是独体字,五行属水。
〔方〕字造字法是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是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方〕字仓颉码是YHS,五笔是YYGN86,YYGT98,四角号码是00227,郑码是SY,中文电码是2455,区位码是2329。
〔方〕字的UNICODE是U+65B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041,UTF-32:000065B9,UTF-8:E6 96 B9。
〔方〕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163,属常用字。
〔方〕字的近义词是正,反义词是圆,异体字是㕫、倣、汸、𤙗。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下 部首:方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48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481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429頁,第49字
音《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𡘋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𡘋船也。
义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义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敎之數與方名。【註】方名,如東西也。
义又,《易・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詩・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嚮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方,猶嚮也。
义又,道也。《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註】方,猶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鄕方。【註】方,猶道也。
义又,《易・復卦》:后不省方。【註】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义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註】方,法術。
义又,放也。《書・堯典》:方命圯族。【釋文】方,放也。
义又,有之也。《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方之。【傳】方,有之也。
义又,今也。《詩・秦風》:方何爲期。【箋】方今以何時爲還期。《莊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異形。【註】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爲也。
义又,穀始生未實也。《詩・小雅》:既方既皁。【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义又,倂也。《儀禮・鄕射禮》:不方足。【註】方,猶倂也。
义又,旁出也。《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
义又,板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註】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註】方,板也;策,𥳑也。
义又,常也。《禮・檀弓》:左右就養無方。【註】方,猶常也。
义又,文也。《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註】方,猶文章也。
义又,義之宜也。《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又,〈閔二年〉:授方任能。【註】方,百事之宜也。
义又,比方也。《論語》:子貢方人。【何晏註】比方人也。
义又,《博雅》:方,大也、正也。
义又,祭名。《詩・小雅》:以社以方。【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义又,地名。《詩・小雅》:侵鎬及方。【註】鎬、方皆北方地名。
义又,姓。《詩・小雅》:方叔涖止。【傳】方叔,卿士也。
义又,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前漢・朱雲傳》〔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义又,醫方。《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註】侯家人主方藥也。
音又,《廣韻》、《集韻》𡘋符方切,音房 —— 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註】音房預,屬山陽郡。
音又,《集韻》:蒲光切,音旁 —— 彷,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註】方皇,猶彷徨也。
音又,文紡切 —— 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註】方良,罔兩也 —— 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註】方良,草澤之神也。〇【按】《說文》作蝄蜽。
音又,《集韻》:甫兩切,音倣 —— 效也。
音又,《韻補》叶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輧縱橫舞,紫蓋記靈方。
注解
〔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方〕字拼音是fāng,独体字。
〔方〕字造字法是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是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āng] ⑴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⑵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⑶ 人的品行端正⑷ 一边或一面⑸ 地区,地域⑹ 办法,做法,技巧⑺ 种,类⑻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⑼ 违背⑽ 正在,正当⑾ 才,刚刚⑿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⒀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⒁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府良切頁碼第281頁,第9字續丁孫
方
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
汸
方或从水。
附注按:方像耒,上短橫像柄首橫木,下長橫即足所蹈履處,旁兩短畫或即飾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
附注《說文新證》:「裘錫圭以為甲骨文、金文『亡』字,象刀之鋒芒,『方』字則為『亡』字之分化字,變圓形為橫筆,以表示『方圓』之義,『方』、『亡』二字聲近韻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府昌反頁碼第713頁,第5行,第1字述
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也。凡方之屬,皆從方。
反切………頁碼第713頁,第6行,第1字述
方或從水。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府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614頁,第5字許惟賢第708頁,第6字
倂船也。
段注《周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泭也。今《爾雅》改方爲舫。非其義矣。倂船者,並兩船爲一。《釋水》曰:大夫方舟。謂倂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爲渡。與倂船異事。何以毛公釋方,不曰倂船而曰泭也。曰倂船,編木其用略同。故俱得名方。方舟爲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若許說字。則見下从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倂船爲本義。編木爲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爲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天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卽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爲方圓,爲方正,爲方向。又假借爲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爲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爲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
象兩舟省總頭形。
段注兩當作㒳。下象兩舟倂爲一。上象兩船頭總於一處也。府良切。十部。《通俗文》。連舟曰舫。與許說字不同。葢方正字俗用舫。
凡方之屬皆从方。
方或从水。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方之引申為併,即比也(比方人物),方圓當作匚。
白话解释
方,相并的两只船。字形下部像两个“舟”字省略合并成的样子,字形上部像两只船总缆在一起的样子。所有与方相关的字,都采用 “方”作边旁。“汸”,“方”的异体字采用“水”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由「
(ㄨㄟˊ wéi)之省形」和「人」構成,會以人居邑中,而以「方國」為本義(《文字析義》,P.691)。另一例作
,其「
」也是「
之省形」。因此,二形同意。金文第一例承於甲文第二例,甚為明顯;第二例之
,是「
」之異構,似更近於「
」形。戰國文字之
,承於甲文第二例,以及金文第一例,而略失其形。篆文作
,其「
之省形」訛變為「
」,「人」又訛變為「
」,以致頗失其形。字經隸書,體變作
,近似甲文第二例和戰國文字之形;另一例作
,體變過甚,大失其形。楷書「方」承於隸書第一例以定體。以上諸形,都由「
之省形」和「人」構成,又和
、人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方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53頁,第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705頁,第5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37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60頁,第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40頁,第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226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095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276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813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19頁,第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50頁,第1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920頁,第3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606頁【補遺】第1729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60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738頁【崇文】第294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54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685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358頁,第4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721頁,第2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821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