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字详情

jiǎoㄐㄧㄠˇ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扌部

12画

9

24画 (攪)

左右结构

形声字

QFBU

DVWL

59012

2383

2933

U 6405

RIPQ

横、竖钩、提、点、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撇、竖弯钩

搅字概述

〔搅〕字拼音是(jiǎo),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12画

〔搅〕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觉”,五行属木。

〔搅〕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觉声。本义是扰乱。

〔搅〕字仓颉码是QFBU,五笔是RIPQ,四角号码是59012,郑码是DVWL,中文电码是2383,区位码是2933

〔搅〕字的UNICODE是U+640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605,UTF-32:00006405,UTF-8:E6 90 85。

〔搅〕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536,属常用字

〔搅〕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jiǎoㄐㄧㄠˇ

基本解释

扰乱。~乱。~哄。~闹。~扰。
拌。~拌。~匀。~动。~浑。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手,觉声。本义:扰乱。
2.同本义。
disturb;
搅,乱也。 —— 《说文》袛搅我心。 —— 《诗·小雅·何人斯》
搅攘(扰乱);搅恼(搅扰);搅家精(拨弄是非、寻衅闹事,搅得家庭不和的人);搅尸灵(方言。顽皮、捣乱,使不安宁)
3.混合;拌合;搅拌 。
stir; mix;
搅合(搅拌);搅海翻江(形容水势浩大。多比喻力量或声势极其壮大)
4.胡闹;嬉戏。
act wilfully and make a scene;
这不是搅吗! —— 《儿女英雄传》
搅七念三(胡闹);搅诨(戏谑)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07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465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412頁,第2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古巧切,音絞。說文》:亂也。增韻》:撓也。詩・小雅》:祇攪我心。

又,《廣韻》:手動也。方岳詩:搜攪平生書五車。或作捁。

又,《集韻》:下巧切 —— 同「㩭」。見㩭字註。

注解

〔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攪〕字拼音是jiǎ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覺

〔攪〕字造字法是形聲。從手,覺聲。本义是擾亂。

〔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iǎo] ⑴ 擾亂⑵ 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巧切頁碼406頁,第5

攪亂也。从手覺聲。《詩》曰:「衹攪我心。」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根卯反頁碼974頁,第5行,第1

攪亂也。從手覺聲。《詩》曰:「衹攪我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巧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423頁,第2許惟賢1053頁,第8

攪亂也。

段注《毛傳》同。

从手。覺聲。

段注古巧切。古音在三部。

詩曰:衹攪我心。

段注《小雅・何人斯》文。衹各本譌作祇。誤。我行其野傳曰:衹,適也。唐人凡此訓必从衣氏。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攪有好意,兒重云「攪攪」是也。是猶亂訓治之例。

白话解释

搅,扰乱。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觉”作声旁。《诗经》有诗句唱道:“只是扰乱了我的心。”。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手、覺聲。楷書同。「攪」本義為擾亂,主要是手部的動作,因此「攪」從「手」為義符;從「覺」聲可以看成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覺」的本義是「寤」,就是覺醒,引申為明白知曉,「攪」是攪亂,把明白知曉的攪成混亂糊塗,因此「攪」字從「覺」,可以看成有兼義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攪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02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026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70頁
4說文校箋第535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481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770頁,第7字
7說文約注第299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98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71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19頁,第23字
11標注說文第513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424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1914頁【補遺】第17816頁
14通訓定聲第1167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059頁【崇文】第4233頁
16說文句讀第1745頁
17章授筆記第504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95頁,第4字
19古字釋要第1123頁,第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