捽字概述
〔捽〕字拼音是(zuó),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11画。
〔捽〕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卒”。
〔捽〕字仓颉码是QYOJ,五笔是RYWF,四角号码是50048,郑码是DSOE。
〔捽〕字的UNICODE是U+637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469,UTF-32:0000637D,UTF-8:E6 8D BD。
〔捽〕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4734。
〔捽〕字异体字是挨、𢪄、𢬪。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42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436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383頁,第2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昨沒切,存入聲。《說文》:持頭髮也。《廣韻》:手持也。《前漢・金日磾傳》:捽胡投何羅殿下。【註】胡,頸也。捽其頸而投殿下也。《淮南子・氾論訓》:溺則捽其髮而拯。
义又,拔取也。《前漢・貢禹傳》:農夫父子,捽屮把土。
义又,交對也。〈晉語〉:戎夏交捽。
义又,觸也。《莊子・列禦𡨥》: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韓愈詩: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
音又,《正韻》:卽律切,音卒 —— 義同。
音又,《唐韻》:慈卹切;《集韻》:昨律切,𡘋音崒 —— 亦持也。
音又,《集韻》:蒼沒切,音猝 —— 捽攃,行草聲。
音又,蘇骨切,音窣 —— 與《曲禮》卹勿之卹同,摩也。
音又,祖對切,音晬 —— 推也。與捘同。
注解
〔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捽〕字拼音是zu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卒。
〔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uó] ⑴ 方言,揪;抓⑵ 拔(草)。⑶ 抵触;冲突:“戎夏交~。”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昨沒切頁碼第402頁,第31字續丁孫
捽
異體𢪄
持頭髮也。从手卒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昨沒反頁碼第979頁,第1行,第3字述
持頭髮也。從手卒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昨没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396頁,第3字許惟賢第1041頁,第5字
持頭髮也。
段注《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孟康曰:胡音互。捽胡,若今相僻臥輪之類也。晉灼曰:胡,頸也。捽其頸而投殿下也。
从手。卒聲。
段注昨没切。十五部。
捽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4頁,第1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014頁,第10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76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29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76頁,第1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750頁,第6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957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919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543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6頁,第1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6頁,第1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01頁,第3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795頁【補遺】第1780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490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48頁【崇文】第418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23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48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1113頁,第1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