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字详情
幽
幽字概述
〔幽〕字拼音是(yōu),部首是山部,总笔画是9画。
〔幽〕字是嵌套结构,可拆字为“凵、丨、𢆶”或“山、𢆶”,五行属土。
〔幽〕字仓颉码是UVII,五笔是XXMK86,MXXI98,四角号码是22770,郑码是ZZZL,中文电码是1636,区位码是5136。
〔幽〕字的UNICODE是U+5E7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189,UTF-32:00005E7D,UTF-8:E5 B9 BD。
〔幽〕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524,属次常用字。
〔幽〕字的近义词是暗,反义词是明,异体字是𠫬、𡋢、𣾧、𤄘。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幺部
武英殿刻本: 第819頁,第11字
同文書局本: 第342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285頁,第3字
音《唐韻》、《集韻》:於虯切;《韻會》:幺虯切;《正韻》:於尤切,𡘋音呦。《說文》:幽隱也。《易・履卦》:幽人貞吉。【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禮・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义又,《爾雅・釋詁》: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义又,《玉篇》:幽,深遠也。《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疏】言易之吿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吿之也。《詩・小雅》:幽幽南山。【註】幽幽,深遠也。
义又,《玉篇》:幽,不明。《正韻》:幽,闇也。《書・舜典》:黜陟幽明。【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禮・檀弓》:望及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註】鬼神處幽闇。
音又,《正韻》:幽,囚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义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爾雅・釋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义又,地名。《左傳・莊十六年》:同盟于幽。【註】幽,宋地。
义又,國名。《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义又,姓。《廣韻》:出《姓苑》。
义又,與黝通。《集韻》:黝,或作幽。《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註】幽,讀爲黝黑之黝。
音又,叶於交切,音窔。〈道藏歌〉:迴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彫。又,《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傳】幽,黑色。
卷目:考證・寅集下 部首:幺部
愛日堂藏本: 第20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6頁,第38字
《禮・檀弓》望及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謹照原文及改反。
注解
〔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幺部。
〔幽〕字拼音是yōu,嵌套结构,可拆字为山、𢆶。
〔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ōu] ⑴ 隐藏,不公开的⑵ 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⑶ 沉静而安闲⑷ 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⑸ 迷信的人指阴间⑹ 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於虯切頁碼第124頁,第5字續丁孫
幽
隱也。从山中𢆶,𢆶亦聲。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古金文幽字皆从火从𢆶,與此同。隱不可見者,得火而顯。」容庚《金文編》:「幽,从火,不从山。」按:甲骨文幽字從火從𢆶會意,卜辭借為黝,訓為黑。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伊虬反頁碼第321頁,第6行,第1字述
隠也。從山中𢆶,𢆶亦聲。
鍇注臣鍇曰:「山中隱處。」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於虯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632頁,第4字許惟賢第283頁,第6字
隱也。
段注《𨸏部》曰:隱,蔽也。《小雅》。桑葉有幽。毛曰:幽,黑色也。此謂幽爲黝之假借。《玉藻》幽衡。鄭云:幽讀爲黝。毛不易字。鄭則易之。《周禮》牧人陰祀用幽牲。守祧幽堊之。鄭司農皆幽讀爲黝。引《爾雅》地謂之黝。今本幽黝字互譌。
从山𢆶。
段注幽從山猶隱從𨸏。取遮蔽之意。從𢆶者,微則隱也。
𢆶亦聲。
段注於虯切。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本有黑暗意,故與黝相通。
本有黑暗意,故與黝相通。
白话解释
幽,隐而不现。字形采用“山”和山中的会义,
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戰國文字字形都是從?(絲)、從火。從?,以示絲線細微,隱而不易見;從火,指以火燭照明。從?、從火,表示極其隱密而不得見。篆文訛變為從山、從?,為隸書、楷書字形所從。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幽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45頁,第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29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57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62頁,第1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55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551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951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241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798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97頁,第1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59頁,第1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230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4316頁【補遺】第16644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927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327頁【崇文】第130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476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317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170頁,第1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301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409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