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字概述
〔巴〕字拼音是(bā),部首是巳部,总笔画是4画,是独体字。
〔巴〕字是独体字,五行属水。
〔巴〕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是大蛇。
〔巴〕字仓颉码是AU,五笔是CNHN,四角号码是77717,郑码是YIA,中文电码是1572,区位码是1645。
〔巴〕字的UNICODE是U+5DF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052,UTF-32:00005DF4,UTF-8:E5 B7 B4。
〔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178,属常用字。
〔巴〕字异体字是㿬、笆、𢀳。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己部
武英殿刻本: 第777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327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268頁,第20字
音《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𡘋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义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吿于楚。【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义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义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义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义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义又,巴蕉,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註】且草,一名巴蕉。
音又,《正韻》:尾也。
义又,姓。《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注解
〔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己部。
〔巴〕字拼音是bā,独体字。
〔巴〕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是大蛇。
〔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ā] ⑴ 粘结着的东西⑵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⑶ 贴近⑷ 盼,期望⑸ 张开⑹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⑺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⑻ 词尾,读轻声⑼ 大蛇⑽ 气压的压强单位。⑾ 压强单位。⑿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伯加切頁碼第487頁,第8字續丁孫
𢀳
異體巴
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从巴。
鉉注徐鍇曰:「一,所吞也。指事。」
附注章炳麟《文始》:「《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則巴蛇為本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不奢反頁碼第1136頁,第2行,第1字述
蟲也,或曰食象蛇也。象形。凡巴之屬,皆從巴。
鍇注臣鍇按:《博物志》:「巴蛇呑象,三歲出其骨。君子食之,無腹心之疾。《山海經》曰:」有玄蛇食麂鹿也,一,象所呑也。指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伯加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63頁,第1字許惟賢第1287頁,第1字
蟲也。
段注謂蟲名。
或曰食象它。
段注《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象形。
段注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从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从己也。
凡巴之屬皆从巴。
白话解释
巴,大虫。有人说,“巴”就是传说中吞食大象的巨蛇。字形象大蛇的形状。所有与巴相关的字,都采用“巴”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張秉權釋為「巴」,以為像人形,學界多有爭議。可備一說(《殷虛文字丙編考釋》)。篆文作
,像蛇蜷曲之形。隸書、楷書並承之篆文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巴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966頁,第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243頁,第5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924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650頁,第4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581頁,第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156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590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721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3072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86頁,第8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624頁,第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5138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4130頁【補遺】第1812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00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89頁【崇文】第515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126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1009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1343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