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字详情

ěrㄦˇ
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

小部

5画

14画 (爾)

独体字

形声字

NF

RKO

27902

1422

2291

U 5C14

QIU

撇、横撇/横钩、竖钩、撇、点

尔字概述

〔尔〕字拼音是(ěr),部首是小部,总笔画是5画

〔尔〕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尔〕字造字法是形声。本义是窗格花纹。

〔尔〕字仓颉码是NF,五笔是QIU,四角号码是27902,郑码是RKO,中文电码是1422,区位码是2291

〔尔〕字的UNICODE是U+5C1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572,UTF-32:00005C14,UTF-8:E5 B0 94。

〔尔〕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286,属次常用字

〔尔〕字的近义词是彼、汝,反义词是吾、我,异体字是𠇍𠑂𡭗𢀪𣙡

汉字解释

ěrㄦˇ

基本解释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如此。偶~。不过~~。
那,其(指时间)~时。~后。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2.同本义。
figure; decorative pattern;
3.后引作薾。华盛的样子。
luxuriant;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 《诗·小雅》。毛传:“尔,华盛貌。”
丽尔(华丽的样子)
4.近。通“”。
near;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 《诗·大雅》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 —— 《仪礼·少牢馈食礼》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 —— 《仪礼·燕礼》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 —— 《周礼·地官·肆长》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 —— 《荀子·哀公》
尔者(近来);尔语(凑向跟前说话)
5.浅近。
shallow;
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
you;
2.你。
尔为尔,我为我。 —— 《孟子》尔安敢轻吾射。 ——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尔当(你);尔躲(你身上);尔汝(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的亲密互称);尔济(汝辈,你们)
3.您;你们——通常放在关系词“”之前。
尔曹(你们大家)
4.那。
that;
尔夜风恬月朗。 —— 《世说新语》
尔俸尔禄(那些俸禄。尔:其,那);尔语(那样言语);尔时(那时,彼时)
5.这个;此。
this;
问君何能尔。 —— 晋· 陶渊明《饮酒》
尔夕(今夕,这个晚上);尔日(当天,这天);尔为(这样,如此)
6.如此;这样。
尔毋从从尔。 —— 《礼记·檀弓》
果尔;乃尔;尔馨(六朝时语词。即如此);尔为(如此);尔许(若此,如许。尔,此也。许,助辞);不尔;云尔
助词
1.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论语》
2.相当于“
非死则徒尔。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应诺声。相当于“” 。
yes;
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4.通“”,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唯手熟尔。 —— 宋· 欧阳修《归田录》

越南字释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爻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48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691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643頁,第25

唐韻》:兒氏切;《集韻》、《韻會》:忍氏切,𡘋音邇。說文》:麗爾,猶靡麗也;本作𤕨,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 —— 此與爽同「意」。

又,《玉篇》:爾,汝也。書・大禹謨》: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

又,《禮・檀弓》:爾⽏從從爾,爾⽏扈扈爾。【註】爾,語助。廣韻》:尒義與爾同,詞之必然也。

又,譍詞。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世說》:聊復爾耳。

又,同「邇」。詩・大雅》:戚戚兄弟,莫遠具爾。【箋】爾,謂進之也。【疏】邇是近義,謂揖而進之。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右」下脫「之」字。原文作:爾上敦黍于筵上右之〕【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註】爾,亦近也。又,《前漢・藝文志》:《爾雅》三卷二十篇。【註】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

又,《集韻》:乃禮切,音禰。集韻》本作濔,滿也。

又,一曰爾爾,衆也。

又,《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註】爾,華盛貌。【釋文】爾,乃禮反。

又,《爾雅・釋草》:綦,月爾。【疏】綦,一名月爾,可食之菜也。

卷目:考證・巳集中 部首:爻部

愛日堂藏本: 第40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57頁,第2

《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

謹照原文上右下增之字。

注解

〔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爻部

〔爾〕字拼音是ěr,上下结构。

〔爾〕字造字法是形聲。本义是窗格花紋。

〔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ěr] ⑴ 〔麗爾〕疏朗。⑵ 如此;這樣。⑶ 代詞。①用於第二人稱,相當於“你”。古上下通用,後只用於平輩或對下。②表示指稱,相當於“彼”、“此”。⑷ 嘆詞。表示應答,相當於“唯”。⑸ 語氣詞。①相當於“罷了”。②表示陳述。③表示判斷。④表示疑問,相當於“呢”。⑹ 助詞。①用在句中。②後綴。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相當於“然”。⑺ 通“薾”。花朵繁茂的樣子。⑻ 同“邇”。①近。②淺近。⑼ 姓。 [m] ⑴ 滿;眾。也作“濔”。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兒氏切頁碼35頁,第6

𡭗

異體尒、尓、尔

𡭗詞之必然也。从入、丨、八。八象气之分散。

附注段玉裁注:「𡭗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按:今作「尔」。

附注《說文新證》:「『尒』字是戰國時代興起的簡體字,它是截取繁寫的『爾』字的上部而造成的一個簡體字,用法和繁寫的『爾』字相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而俾反頁碼114頁,第4行,第2

𡭗辭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

鍇注臣鍇曰:「爾,詞者,言之助也。《禮》曰:『鼎鼎爾,悠悠爾。』是必然。凡今試言爾則敷上脣,收下脣,气向下而分散也。指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兒氏切古音第十五~十六部頁碼192頁,第3許惟賢85頁,第6

𡭗䛐之必然也。

段注䛐今作詞。《說文》字體本作䛐。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爲之。凡曰果爾,不爾,云爾,莞爾,鏗爾,卓爾,鼎鼎爾,猶猶爾,聊復爾耳,故人心尙爾皆訓如此。亦有單訓此者。如《公羊》焉爾之爲於此,《孟子》然而無乎爾,則亦有乎爾是也。語助有用耳者。與爾絶殊。三國志云生女耳是也。耳之言而已也。近人爾耳不分。如《論語》女得人焉爾乎。唐石經譌爲焉耳。《詩・陳風》箋梅之樹善惡自爾。宋本譌爲善惡自耳。皆是也。古書尒字。淺人多改爲爾。如《手部》引《論語》鏗尒,《考工記》揱尒,小徐本不誤。是也。

从丨八。八象气之分散。

段注从丨八。與小同異。

入聲。

段注今本無此二字。上文作从入丨八。此依《韵會》所引小徐本訂正。入聲在七部。而尒在十五十六部閒者。於雙聲求之也。兒氏切

白话解释

尔,丽尔,犹如靡丽。字形采用“冂、”会义,表示孔格交织,“尒”作声旁。“尔”字与“爽”都采用“”作边旁,造字构思相同。

尒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4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02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92頁
4說文校箋第46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38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38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6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6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14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6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45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36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958頁【補遺】第16274頁
14通訓定聲第2455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09頁【崇文】第433頁
16說文句讀第136頁
17說文新證第80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55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一冊,第626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02頁,第3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兒氏切頁碼101頁,第9

𤕨

異體𣙡、爾

𤕨麗爾,猶靡麗也。从冂从㸚,其孔㸚,𡭗聲。此與爽同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而俾反頁碼268頁,第6行,第1

𤕨麗爾,猶靡麗也。從冂、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

鍇注臣鍇曰:「麗爾,歴歴然,希疎點綴見明也;冂,蒙象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兒氏切古音第十五、十六部頁碼512頁,第2許惟賢229頁,第4

𤕨𤕨

段注逗。

猶靡麗也。

段注麗爾古語。靡麗漢人語。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毛傳》云:糾糾猶繚繚也。摻摻猶纖纖也。是此例也。後人以其與汝雙聲。假爲爾汝字。又凡訓如此,訓此者皆當作尒。乃皆用爾。爾行而尒廢矣。

从冂㸚。

段注句。

㸚,其孔㸚㸚。

段注依《韵會》訂。冂莫狄切。幎其外也。㸚㸚猶歷歷也。

从尒聲。

段注兒氏切。周時在十五部。漢時在十六部。

此與爽同意。

段注爽之從大。猶爾之從冂。惟爽不諧聲耳。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像絡絲之工具。其上之「」形,為繫絲之用;其下之「」形,像絡絲架,豎線之斜筆像絡絲貌。金文字形或作「」,與甲骨文同形,僅於「」旁增飾筆作「」,或作「」,將絡絲之狀改作「」。戰國文字形體略有省筆,而篆文、隸書及楷書字形則皆與金文「」同形。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大陸通行規範字作「尔」。

爾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99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272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216頁
4說文校箋第133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129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45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78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84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66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80頁,第17字
11標注說文第132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99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767頁【補遺】第16565頁
14通訓定聲第2455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270頁【崇文】第1077頁
16說文句讀第384頁
17說文新證第258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77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49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