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字详情
寒
寒字概述
〔寒〕字拼音是(hán),部首是宀部,总笔画是12画。
〔寒〕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𡨄、⺀”或“𡨄、冫”,五行属水。
〔寒〕字造字法是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 ),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是冷,寒冷。
〔寒〕字仓颉码是JTCY,五笔是PFJU86,PAWU98,四角号码是30303,郑码是WDOT,中文电码是1383,区位码是2614。
〔寒〕字的UNICODE是U+5BD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506,UTF-32:00005BD2,UTF-8:E5 AF 92。
〔寒〕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780,属常用字。
〔寒〕字的近义词是冷,反义词是暑、暖、热,异体字是㥶、𡫙、𡫜、𡫮、𡫾、𣽬。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宀部
武英殿刻本: 第683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289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227頁,第3字
音《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𡘋音韓。《說文》:凍也。本作
。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义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义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义又,窮窘也。《史記・范雎傳》㊟〔即〈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陳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义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义又,姓。漢博士寒朗。
音又,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音又,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注解
〔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宀部。
〔寒〕字拼音是h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𡨄、冫。
〔寒〕字造字法是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 ),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是冷,寒冷。
〔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án] ⑴ 冷,与“暑”相对⑵ 害怕⑶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胡安切頁碼第241頁,第31字續丁孫
𡫾
異體𡫮、𡫜、寒
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附注按:從茻與艸同義,仌即冰之古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痕安反頁碼第617頁,第5行,第1字述
凍也。從人在宀下,從茻上下爲覆,下有仌也。
鍇注臣鍇曰:「按《月令》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寒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胡安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364頁,第1字許惟賢第597頁,第8字
凍也。
段注凍當作冷。十一篇曰:凍,仌也。冷,寒也。此可證矣。《釋名》曰:寒,捍也。捍,格也。《左傳》寒盟。寒者,尋之反。尋卽燅字。
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爲覆。
段注此依小徐本。上下皆得云覆也。
下有仌也。
段注合一宀,一人,二艸,一仌會意。胡安切。十四部。
白话解释
寒,冷气冻人。字形采用“宀、人、茻、仌”会义,表示用草褥垫盖,字形下部有“仌”表示天气冷水结冰。
字形解说
金文二例,前例作,由「宀」、「茻」、「人」三字構成。從宀,示屋舍。從人從茻,示人在宀下,以茻艸上覆下薦,會三字的寒冷之義;後例所從人,著其足形,下有「
」,像薦藉之物。戰國文字三例,第一例從人在茻中,中有「
」,示覆薦之物;第二例承自金文第二例,從宀、從茻、從人,示人在宀下艸中,下有「
」,示覆薦之物;第三例承自金文第二例,強化延伸所從「茻」之下體,與所薦物「
」相結合。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三例,變易覆薦物形「
」為「仌」,而許慎釋為「冫」。隸書承自篆文,「茻」形變易為「
」。楷書承之,下體「
」變易為二小點而定體。在六書,金文前例屬於異文會意,金文後例以下,屬於會意附加實形。
寒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73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04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6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03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91頁,第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049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788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75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542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86頁,第18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98頁,第10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456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7481頁【補遺】第17124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803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35頁【崇文】第253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979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600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844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714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