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字详情

tángㄊㄤˊ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土部

11画

8

11画 (堂)

上下结构

形声字

FBRG

KOJB

90104

1016

4435

U 5802

IPKF

竖、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横、竖、横

堂字概述

〔堂〕字拼音是(táng),部首是土部,总笔画是11画

〔堂〕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尚、土”或“𫩠、土”,五行属土。

〔堂〕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堂〕字仓颉码是FBRG,五笔是IPKF,四角号码是90104,郑码是KOJB,中文电码是1016,区位码是4435

〔堂〕字的UNICODE是U+580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530,UTF-32:00005802,UTF-8:E5 A0 82。

〔堂〕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256,属常用字

〔堂〕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tángㄊㄤˊ

基本解释

正房,高大的房子。~屋。~客。~倌。礼~。澡~。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房。~兄弟。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公~。过~。
量词。上了一~课。一~家具。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土,尚声。“”有“”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同本义。
hall; 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
堂,殿也。 —— 《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殿,堂之高大者也。 —— 《说文古本考》立于西堂。 —— 《书·顾命》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王坐于堂上。 —— 《孟子·梁惠王上》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观其坐高堂。 —— 明· 刘基《卖柑者言》华堂旅会。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3.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
审堂下之阴。 —— 《吕氏春秋·察今》堂前松柱。 —— 晋· 干宝《搜神记》崔九堂前几度闻。 ——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堂有炼珍。 —— 清· 周容《芋老人传》
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4.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principal hall in a yamen; court of law;
宾客满堂。 —— 《史记·魏公子列传》
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5.尊称别人的母亲 。
mother;
令堂;萱堂
6.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
name for shops, stores,etc.;
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7.也指署事的官吏 。
official;
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8.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open place on the mountain;
外堂即向东之坞。 —— 《徐霞客游记》
9.佛堂 。
temple;
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形容词
1.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
dignified;
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
people of same clan;
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高显的样子。
high;
刊层平堂,设切崖。 —— 《文选·张衡·西京赋》
量词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
一堂课;一堂家具。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中 部首:土部

武英殿刻本: 第540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231頁,第23

標點整理本: 第164頁,第2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徒郎切,音唐。說文》:殿也。正寢曰堂。釋名》:高顯貌。演義》: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宇也。詩・豳風》:躋彼公堂。

又,明堂,王者朝諸侯之宮。禮・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𤰞也。前漢・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又,堂室。爾雅・釋宮》: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虛之,謂之堂,半巳後實之,謂之室。

又,官署。漢官儀》:黃門有畫堂之署,中書省玉堂。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唐書・百官志》:初三省議事于門下之政事堂其後裴炎遷于中書省

又,戸部有考堂天下歲會計處

又,《吳郡國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數失火以雌黃塗之乃止故郡治曰黃堂《呂氏春秋》:宓子賤鳴琴而單父治故縣治曰琴堂

又,堂堂,盛也、正也。論語》:堂堂乎張也。淮南子・兵略訓》:堂堂之陣

又,衆笑曰哄堂。因話錄》: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一人知雜事名雜端公堂會食皆絕笑左右不可忍雜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謂哄堂

又,佛堂曰鴈堂。釋氏要覽》:毗舍離爲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

文巫祭。周禮・春官》: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算。【註】冬歲之窮,設祭于堂,贈送萬鬼也。

又,地名。詩・鄘風》:望楚與堂。【註】楚,楚丘。堂,丘之旁邑。

又,山之寬平處曰堂。詩・秦風》: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又,姓。韓詩外傳》:堂衣若扣孔子之門。又,複姓。漢儒高堂生,唐貞觀詔從祀。

又,叶徒紅切,音同。屈原〈九歌〉: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注解

〔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土部

〔堂〕字拼音是tá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𫩠、土

〔堂〕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áng] ⑴ 正房,高大的房子⑵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⑶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⑷ 量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徒郞切頁碼453頁,第29

堂殿也。从土尙聲。

坣古文堂。

㙶籒文堂从高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徒郎反頁碼1066頁,第2行,第1

㙶殿也。從土尚聲。

反切………頁碼1066頁,第2行,第2

古文堂如此。

反切………頁碼1066頁,第2行,第3

籒文堂從尚省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徒郞切古音第十部頁碼2740頁,第1許惟賢1191頁,第3

㙶殿也。

段注殿者,擊聲也。叚借爲宫殿字者。釋宫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卽《禮記》注之沂鄂。沂,《說文》作垠,作圻。《釋名・釋形體》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古音𡱂聲,斤聲,𥃩聲互通。合音作幾,作畿。是以《禮記》彫幾謂有沂鄂。堂之所以偁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沂鄂㬎然。故名之殿。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古上下皆偁堂。漢上下皆偁殿。至唐以後,人臣無有偁殿者矣。《初學記》謂殿之名,起於《始皇紀》曰作前殿。葉大慶攷古質疑。博引《說苑》諸書以證古有殿名。要其所引皆漢人所作書也。卽《六韜》亦豈眞周人書哉。

从土。尙聲。

段注徒郞切。十部。

古文堂如此。

段注葢从尙省。

籒文堂。从尙。京省聲。

段注从尙不省。則異乎古文。《邑部》𨟐,地名。從籒文堂也。篆文以爲从尙,則聲在其中。故省其京省。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殿也。殿乃臀之借,陛乃髀之借。堂與殿實異:四面有墙曰堂,無曰殿。亦稱堂皇,猶今凉亭及四面廳。籀文堂从京省(或从高省),从土,尚聲。

白话解释

堂,殿室,正屋。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堂”字。,这是籀文写法的“堂”字,采用有所省略的“高”与“土”会义,采用有所省略的“尚”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楚簡與篆文構形相同,都是從土、尚聲。戰國金文〈中山王墓兆域圖銅版〉「堂」字則從土、尚省聲,與戰國古璽、說文古文相同,聲符「尚」都省去「口」形。籀文從高、從堂、堂亦聲,共用「尚」字。《說文‧土部》:「,殿也。从土、尚聲。,古文堂。,籀文堂从高省。」「堂」字從土、尚聲,從土,表示與土石建築相關;「尚」含有累積加高之義,從尚表示音讀,兼表高大的意思。本義為高大的房屋。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堂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98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156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861頁
4說文校箋第602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538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99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34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69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86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58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578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476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3200頁【補遺】第17985頁
14通訓定聲第3557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93頁【崇文】第4769頁
16說文句讀第1973頁
17章授筆記第565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218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248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