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字概述
〔啓〕字拼音是(qǐ),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11画。
〔啓〕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𢼄、口”。
〔啓〕字造字法是會意。從戶,從口。甲骨文字形,左邊是手( 又 ),右邊是戶( 單扇門 );用手開門,即開啓的意思。後繁化加「口」,或省去手( 又 )而成「啓」。金文又加「攴」( pū )成「啓」。現簡化爲「啓」。本义是開,打開。
〔啓〕字仓颉码是HKR IKR,五笔是YNTK,四角号码是38604,郑码是WMMJ。
〔啓〕字的UNICODE是U+555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843,UTF-32:00005553,UTF-8:E5 95 93。
〔啓〕字异体字是启、唘、啔、啟、諬、闙、𠭎、𠶳、𢻻、𢼄。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53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95頁,第1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3頁,第16字
音《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𡘋音棨。《說文》本作[⿰⿸戸口支],敎也。《玉篇》:開發也。《書・堯典》:啓明。【傳】啓,開也。又,〈大甲〉:啓廸後人。
义又,《爾雅・釋言》:啓,跪也。【註】跽也。《詩・小雅》:不遑啓處㊟〔「啓」,開明版作「啟」〕。【傳】啓,跪;處,居也。
义又,《廣韻》:別也。又,刻也。
义又,《詩・小雅》:元戎十乗,以先啓行㊟〔「元戎十乗,以先啓行」,「乗啓」二字,開明版作「乘啟」〕。【註】王氏曰:軍前曰啓,後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
义又,啓事。《晉書・山濤傳》:濤爲吏部尚書,凡用人行政,皆先密啓,然後公奏,舉無失才。時稱山公啓事。
义又,《字彙》:姓也。
义又,《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啓㊟〔「啓」,開明版作「啟」〕。【註】《左傳》曰:啓服。【疏】昭二十八年,衞侯來獻其乗馬,曰啓服。杜預曰:啓服,馬名是也。
义又,《𡌨雅》:雨而晝晴曰啓。
义又,星名。《詩・小雅》:東有啓明㊟〔「啓」,開明版作「啟」〕。
义又,與启通。詳前启字註。
卷目:考證・丑集上 部首:口部
愛日堂藏本: 第98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1頁,第25字
《爾雅・釋畜》〔註〕左傳曰,啓服。《疏》昭二十八年,
謹照原二十八年改二十九年。
注解
〔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啓〕字拼音是qǐ,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𢼄、口。
〔啓〕字造字法是會意。從戶,從口。甲骨文字形,左邊是手( 又 ),右邊是戶( 單扇門 );用手開門,即開啓的意思。後繁化加「口」,或省去手( 又 )而成「啓」。金文又加「攴」( pū )成「啓」。現簡化爲「啓」。本义是開,打開。
〔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ǐ] ⑴ 開;打開。《書•金滕》:“啓籥見書,乃並是吉。”⑵ 開拓;開創。《詩•魯頌•闊宫》:“大啓爾宇,為周室輔。”⑶ 始;開始。如:啓行;啓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首啓戎行。”⑷ 萌芽。《荀子•天論》:“繁啓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⑸ 教導;開導。如:啓蒙;啓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啓,不悱不發。”⑹ 招致;引發。《左傳•僖公五年》:“晋不可啓,寇不可翫。”⑺ 指門戶;道橋。《左傳•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門’,書,不時也。凡啓塞,從時。”⑻ 前鋒;左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啓,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⑼ 稟告;報告。《商君書•開塞》:“今日願啓之以效。”⑽ 泛指奏疏,公文,書函。宋蘇軾《與王敏仲八首》之二:“方欲奉啓告別,遽辱惠問。”⑾ 古代指立春、立夏。《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⑿ 指馬的一種,右前足白色的馬。《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啟。”⒀ 別,分開。《大戴禮記•夏小正》:“啓灌藍蓼。啓者,别也,陶而疏之也。”⒁ 刻。《廣韻•薺韻》:“啓,刻也。”⒂ 通“跽”。跪坐。《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監,不遑啓處。”⒃ 視。後作“䁈”《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⒄ 通“棨”。古代類似通行證的公文。《釋名•釋書契》:“啓,詣也。以啓語官司所至詣也。”⒅ 姓。《通志•氏族略四》:“啓氏,姓姒,夏后啓之後也,後燕有啓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康禮切頁碼第97頁,第1字續丁孫
啟
異體啓、啓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曰:「不憤不啟。」
附注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愚謂當解為从口,𢼄聲。蓋教者必以言,故字从口。教者發人之蒙,開人之智,與啟戶事相類,故字从𢼄聲,兼受𢼄字義也。」按:甲骨文有「𢼄」字,像以手開戶之形。「啟」即「𢼄」之孳乳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溪禰反頁碼第259頁,第2行,第1字述
教也。從攴启聲。《論語》曰:「不憤不啓。」
鍇注臣鍇曰:「啓發教道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康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87頁,第2字許惟賢第218頁,第6字
教也。从攴。启聲。
段注康禮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憤不啟。
段注《述而》篇文。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作從又、戶,表以手開門之意。引申為開啟、開發之後。字形分化為從口、聲,表示以言語啟發教導。金文改從又為從攴作啟字,強化教導訓誡之意。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承金文字形而來。《說文》以启為開門之意,又以啟字「從攴、启聲」,其說不可從。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啟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90頁,第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261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0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27頁,第1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22頁,第10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434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744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742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630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77頁,第6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27頁,第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946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3618頁【補遺】第1654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282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258頁【崇文】第102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367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604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330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