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字概述
〔吞〕字拼音是(tūn),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7画。
〔吞〕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天、口”,五行属火。
〔吞〕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天声。本义是咽下。
〔吞〕字仓颉码是MKR,五笔是GDKF,四角号码是10608,郑码是AGJ,中文电码是0691,区位码是4544。
〔吞〕字的UNICODE是U+541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534,UTF-32:0000541E,UTF-8:E5 90 9E。
〔吞〕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607,属常用字。
〔吞〕字反义词是吐,异体字是吴、呑、𦙖。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12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7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5頁,第6字
音《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𡘋音𨹙。《說文》:咽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义又,《廣韻》:吞,滅也。《增韻》:幷包也。《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音又,《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𡘋音天 —— 姓也。漢有吞景雲。
音又,《集韻》:咽也。《榖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釋文】吞,敕恩反;又,音天。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
注解
〔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吞〕字拼音是tū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天、口。
〔吞〕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天声。本义是咽下。
〔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ūn] ⑴ 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⑵ 兼并,侵占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土根切頁碼第40頁,第5字續丁孫
吞
咽也。从口天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逷痕反頁碼第124頁,第6行,第2字述
咽也。從口天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土根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15頁,第1字許惟賢第95頁,第1字
咽也。
段注今人以吞吐對舉。據此則咽㗋本名吞。俗云㗋吞是也。猶之㗋本名咽。平聲。今人以爲下咽字。一見切。
从口。天聲。
段注土根切。古音在十二部。
白话解释
吞,下咽。字形采用“口”作边旁,“天”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字形從口、天聲。從口,表示嘴巴的動作;天聲,表示音讀。隸書、楷書承篆文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吞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3頁,第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12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00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2頁,第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5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57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94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733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41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頁,第17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頁,第8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05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086頁【補遺】第16295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373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0頁【崇文】第47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5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5頁,第2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123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