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字详情
乃
乃字概述
〔乃〕字拼音是(nǎi),部首是丿部,总笔画是2画,是独体字。
〔乃〕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乃〕字仓颉码是NHS,五笔是ETN86,BNT98,四角号码是17227,郑码是YMVV,中文电码是0035,区位码是3643。
〔乃〕字的UNICODE是U+4E4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035,UTF-32:00004E43,UTF-8:E4 B9 83。
〔乃〕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020,属常用字。
〔乃〕字异体字是廼、𠄎、𠄕、𠚝、𠧟、𠧤、𢎗、𢎧、𢏩。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2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81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6頁,第15字
音《唐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囊亥切,𡘋柰上聲 —— 語辭。《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
义又,承上起下之辭。《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
义又,繼事之辭。《書・堯典》:乃命羲和。
义又,辭之難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义又,辭之緩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乃致事。【註】乃,緩辭。
义又,語已辭。韓愈〈鬭雞聮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註】用〈費誓〉「礪乃鋒刃」語也。又王禕詩:兹焉舍我去,契闊將無乃。
义又,爾、汝之稱。《書・大禹謨》:惟乃之休。【註】乃,猶汝也。
义又,某也。《禮・雜記》: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註】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义又,彼也。《莊子・大宗師》:孟孫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义又,《唐書・南蠻傳》:昔有人見二羊鬭海岸,彊者則見,弱者入山,時人謂之來乃。來乃者,勝勢也。
义又,地名。《元史・地理志》:新𣸸葛蠻安撫司,都鎮馬乃等處。
义又,果名。《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狀似榧而圓長端正。
义又,《玉篇》或作廼。《詩・大雅》: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前漢・項籍傳》:必欲烹廼公。
音又,《正韻》:依亥切,哀上聲。《字彙》:款乃,棹船相應聲。黃山谷曰:款乃,湖中節歌聲。《正字通》: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搖櫓,戛軋聲似之。柳宗元詩:欸乃一聲山水綠。元結〈湖南欸乃曲〉:讀如矮、靄是也。劉蛻〈湖中歌〉「靄廼」,劉言史〈瀟湘〉詩「曖廼」,皆欸乃之譌。〇【按】欸,亞改切 —— 應也。後人因柳集註有云「一本作襖靄」,遂直音欸爲襖、乃爲靄,不知彼註自謂別本作襖靄,非謂欸乃當音襖靄也。《正韻》上聲解韻,乃音靄,引柳詩欸乃讀如襖靄;而上聲巧韻,襖部不收款;去聲泰韻,乃音愛,亦引柳詩,欸乃讀如懊愛;而去聲效韻,奧部不收款;至若旱韻,收款音窾,絕不註明有襖、懊二音,此可證款不音襖、懊,而欸之譌作款明矣。又,乃有靄音,無愛音,《正韻》增音愛,非。又,《字彙》、《正字通》既明辨款不音襖、欸譌作款,而《字彙》欠部款音襖,棹船相應聲;《正字通》櫓聲 —— 自相矛盾,尤非。
注解
〔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丿部。
〔乃〕字拼音是nǎi,独体字,可拆字为𠄎、丿。
〔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ǎi] ⑴ 才⑵ 是,为⑶ 竟⑷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⑸ 你,你的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奴亥切頁碼第150頁,第1字續丁孫
𠄎
異體𢎗、乃
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凡𠄎之屬皆从𠄎。
鉉注臣鉉等曰:今隸書作乃。
𢎧
古文𠄎。
𠄕
籒文𠄎。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年亥反頁碼第382頁,第6行,第1字述
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凡乃之屬,皆從乃。
反切………頁碼第382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乃。
鍇注臣鍇曰:「義見《春秋公羊傳》。
反切………頁碼第382頁,第7行,第2字述
籒文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奴亥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810頁,第1字許惟賢第360頁,第4字
曳䛐之難也。
段注《玉篇》䛐作離,非也。上當有者字。曳有矯拂之意。曳其言而轉之。若而,若乃皆是也。乃則其曳之難者也。《春秋》宣八年。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日下昃乃克葬。《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何注。言乃者內而湥。言而者外而淺。按乃然而汝若,一語之轉。故乃又訓汝也。
象气之出難也。
段注气出不能直遂。象形。奴亥切。一部。
凡𠄎之屬皆从𠄎。
古文乃。
籒文乃。
段注三之以見其意。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乃在蒸部,而在之部。《公羊傳》云:「乃難乎而也」。乃,古讀能,而讀如耐,雙聲相轉。爾,古乃,故爾亦轉為乃。
白话解释
乃,出声说话很难。字形像语气出口很难的样子。所有与乃相关的字,都采用“乃”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乃”字。
,这是 籀文写法的“乃”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像一個彎折多重的線條,用以表示發言措詞的為難。金文、戰國文字、篆文承之甲文,而籀文、古文彎折更多。隸書二例,左側增一斜筆,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指事。有學者以為甲文、金文像一條繩子(《漢字演變五百例》,P.230),可備一說。
乃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97頁,第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96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06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97頁,第1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86頁,第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669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177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686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980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9頁,第10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4頁,第1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47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052頁【補遺】第16744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05頁【崇文】第16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97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389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02頁,第6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19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483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