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字详情
能
能字概述
〔能〕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éng、nài),部首是月部,总笔画是10画。
〔能〕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䏍、𫧇”,五行属火。
〔能〕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是熊。
〔能〕字仓颉码是IBPP,五笔是CEXX,四角号码是22212,郑码是ZSRR,中文电码是5174,区位码是3660。
〔能〕字的UNICODE是U+80F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021,UTF-32:000080FD,UTF-8:E8 83 BD。
〔能〕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146,属常用字。
〔能〕字异体字是䏻、熊、竜、而、耐、螚、𦝕。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49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981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947頁,第19字
音《廣韻》、《集韻》、《正韻》𡘋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疆」當作「彊」。「彊」,今作「強」。《說文》本作:能獸堅中,故偁賢能,而彊壯偁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
义又,《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
义又,《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邇。
音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𡘋音㾍 —— 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
义又,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註】作三台㊟〔引文作「三能」,注文言應作「三台」。《史記・天官書》本文作:魁下六星,兩兩相比,曰三台〕。
音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 —— 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
义又,與耐通。《前漢・晁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粵之人性能暑。【註】能,讀曰耐。
音又,《韻補》叶音尼。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音又,叶音寧。《詩・小雅》「各奏爾能」,叶上湛。湛音沈。
音又,叶音袽。柳宗元〈佩韋賦〉:歷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轅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轍兮,又求達而不能。
注解
〔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能〕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éng、nà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䏍、𫧇。
〔能〕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是熊。
〔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éng] ⑴ 才干,本事⑵ 有才干的⑶ 胜任,善于⑷ 会(表示可能性)⑸ 应该⑹ 物理学名词,“能量”的简称⑺ 和睦:“(萧)何素不与曹参相~”。⑻ 传说中的一种兽,似熊。⑼ 古代称一种三足鳖。㈡ [nài] ⑴ 古同“耐”,受得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奴登切頁碼第333頁,第10字續丁孫
能
熊屬。足似鹿。从𠕎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从能。
鉉注臣鉉等曰:㠯非聲。疑皆象形。
附注徐灝注箋:「能,古熊字……假借為賢能之能,後為借義所專,遂以火光之熊為獸名之能,久而昧其本義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柰登反頁碼第816頁,第2行,第1字述
熊屬,足似鹿。從肉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從能。
鍇注臣鍇曰:「骨節實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奴登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915頁,第5字許惟賢第837頁,第1字
熊屬。
段注《左傳》、《國語》皆云晉侯夢黃能入於寝門。韋注曰:能似熊。凡《左傳》、《國語》能作熊者,皆淺人所改也。
足佀鹿。
段注故皆从比也。㲋足彘足亦同。
从肉。
段注猶龍之从肉也。
㠯聲。
段注奴登切。古者在一部。由之而入於咍則爲奴來切。由一部而入於六部則爲奴登切。其義則一也。
能獸堅中,故偁賢能。
段注賢古文作臤。臤,堅也。
而彊壯,偁能傑也。
段注此四句發明叚借之恉。賢能,能傑之義行而本義幾廢矣。子下曰: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亦此例也。韋朋來西烏五篆下說解皆此例。
凡能之屬皆从能。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內經》借能為態,「病能」是也。賢本訓堅,能本訓堅中,引申為廣義之賢能。
白话解释
能,熊属。足形似鹿。字形采用“肉”作边旁,“”作声旁。能(熊)是兽的中坚,因此称贤者为“能”;而强壮者,则称为“能 杰”。所有与能相关的字,都采用“能”作边旁。
字形解说
金文像一隻大獸的樣子,四肢著地,左邊為頭及前肢,右上方為短尾,右下方為後足。戰國文字像獸身站立的樣子。篆文變為從肉、㠯聲,右下像足。在六書中屬於形聲附加實象。隸書、楷書的形體都從篆文來,而有變化,已難以辨識能獸的形狀。
能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656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829頁,第4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3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25頁,第8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95頁,第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429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441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89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105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60頁,第12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12頁,第1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412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9855頁【補遺】第17499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682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855頁【崇文】第34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370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752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411頁,第4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634頁,第3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941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