𪓴字概述
〔𪓴〕字部首是黽部,总笔画是22画。
〔𪓴〕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土、勹、攵、黽”。
〔𪓴〕字仓颉码是GKRXU,五笔是FQTG,郑码是BYMW。
〔𪓴〕字的UNICODE是U+2A4F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73300,UTF-32:0002A4F4,UTF-8:F0 AA 93 B4。
〔𪓴〕字异体字是鰲。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𪓴”,请参考“鼇”字。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黽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52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24頁,第2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26頁,第28字
音《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𡘋音敖。《說文》:海中大鼈也。《玉篇》:傳曰:有神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在海中。《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斷鼇足,以立四極。
义俗作鰲,非是。
注解
〔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黽部。
〔鼇〕字拼音是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敖、黽。
〔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áo] ⑴ 海中大鳖。传说能负山。《説文新附•黽部》:“鼇,海大鼈也。”《玉篇•黽部》:“鼇,傅曰:有神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在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