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字详情

yuèㄩㄝˋ
最常用字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走部

12画

5

12画 (越)

半包围结构

形声字

GOIV

BOHZ

43805

6390

5229

U 8D8A

FHAT 86 、 FHAN 98

横、竖、横、竖、横、撇、捺、横、竖提、斜钩、撇、点

越字概述

〔越〕字拼音是(yuè),部首是走部,总笔画是12画

〔越〕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走、戉”,五行属土。

〔越〕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走,戉( yuè )声。本义是经过,越过。

〔越〕字仓颉码是GOIV,五笔是FHAT86,FHAN98,四角号码是43805,郑码是BOHZ,中文电码是6390,区位码是5229

〔越〕字的UNICODE是U+8D8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234,UTF-32:00008D8A,UTF-8:E8 B6 8A。

〔越〕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514,属常用字

〔越〕字异体字是𦈭𧻂𨒋

汉字解释

yuèㄩㄝˋ

基本解释

度过,超出。~过。~冬。~级。~轨。~权。~境。~位。~狱。~俎代庖。
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声音清~。
表示程度加深。~发(更加)。~加。~快~好。
消散:“精神劳则~”。
失坠,坠落。陨~。“射其左。~于车下”。
中国古民族名。百~(亦作“百粤”)。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剧。~凫楚乙(“”,燕子。喻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而作出不同的判断)。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走,戉( yuè )声。本义:经过,越过。
2.同本义。
pass over; cross;
越,度也。 —— 《说文》越,渡也。 —— 《广雅》越十七扼。 —— 《吕氏春秋·长攻》越陌度阡。 —— 曹操《短歌行》崖可越焉? —— 《楚辞·天问》越天都之胁。 ——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予越其右。越长城之限。 —— 清· 姚鼐《登泰山记》越中岭。
越位;越度(跨越);越绝(越过,度过);越陌度阡(穿过田间小路);越冬(过冬)
3.超越,跃过。
get over; jump over;
戒勿越。 —— 《礼记·曲礼》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并胡嵩。 —— 《武王伐纣平话》
越墙而逃;越级升迁;越先(超过,超越)
4.超过;超出。
exceed; overstep;
越职逾法,以取名誉。 —— 《汉书·宣帝纪》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 —— 柳宗元《断刑论下》
越礼(不守礼规;超越礼仪范围);越次(越出位次;越出序列);越职;越分(超过本分);越俎(比喻逾越自己的职分而代人做事);越规(超越规范)
5.传播,宣扬。
propagate;
使越于诸侯。 —— 《国语·晋语》
6.失坠;坠落。
fall;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 —— 《书·盘庚中》
7.飘散;散失 。
disperse;
越香(散发的香气);越气(犹清香);越裂(散失;消散)
8.劫夺,抢劫。
rob;
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 —— 《书·康诰》
越货(抢劫财物)
9.及、到。
attain; reach; come up to;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副词
1.愈…愈… [the more…the more…]。
越盘水越深(喻指迷不悟,越陷越深);越搀越醉(越扶越醉。酒醉的人若有人搀扶,醉意会更浓。比喻乘有人帮忙或劝说时,越发胡作非为);跳得越高,摔得越惨;真理越辩越明。
2.愈加 。
more and more;
越性(更加);越寂寂(十分寂静);越法(更加)
3.〈助〉 无义。
越,于也。於也。 —— 《广韵》越至于今。 —— 《书·微子》越其罔有黍稷。 —— 《书·盘庚上》越兹丽刑。 —— 《书·吕刑》
名词
1.古国名。也称“於越” Yue state,姒姓,相传始祖为夏少康庶子无佘。封于会稽。春秋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称要霸,战国时为楚灭。
越人语天姥。 ——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古民族名。
Yue nationality;
南抚夷越。 —— 《三国志·诸葛亮传》胡越为一体。 ——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古时江浙粤闽之地越族所居,谓之百越。越与“”通,百越亦作百粤。
4.地域的代称。
area name;
5.指广东、广西地区,也作中国南方的泛称。
为越之雪。 ——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越蜀吠怪。
越鸟南栖(南方的鸟飞到北方,也会栖歇在南边的树枝上。比喻思想之情)
6.指浙江省或该省东部地区,也专指绍兴一带。
越剧(即绍兴一带的剧种)
7.姓。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走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10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216頁,第28

標點整理本: 第1194頁,第17

廣韻》、《集韻》、《韻會𡘋王伐切,音粵。說文》:度也。玉篇》:踰也。易・繫辭傳》:雜而不越。【註】各得其序,不相踰越。禮・曲禮》:戒勿越。【疏】戒愼毋得踰越。

又,《書・太甲》:無越厥命。【傳】越,墜也。左傳・僖八年》:恐隕越於下。【註】隕越,顚墜也。

又,於也。書・高宗》:越有雊雉。【傳】越,於也。詩・陳風》:越以鬷邁。【傳】越,於也。

又,遠也。書・泰誓》:予曷敢有越厥志。【註】越,遠也。

又,瑟下孔爲越。儀禮・鄕飮酒禮》: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註】越,瑟下孔也。禮・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疏越。〇【按】《儀禮》、《禮記》越皆如字讀。字彙》音活,非是。

又,躐也。禮・王制》:越紼而行事。【註】越,猶躐也。

又,《禮・緇》〔註〕:越之言蹷也。

又,散也。左傳・昭四年》:風不越而殺。【註】越,散也。

又,《爾雅・釋言》:越,揚也。【註】謂發揚。〈周語〉:汨越九原〔「汨」為「汩」形誤。本作:汩越九原〕【註】越,揚也。〈晉語〉:使越于諸侯。【註】發聲聞也。

又,迂也。〈魯語〉:越哉,𤖔孫氏之爲政也。【註】越,迃也。

又,失也。淮南子・精神訓》:嗜慾者使人之氣越。【註】越,失也。又,國名。左傳・宣八年》:盟吳越而還。【註】越國,今會稽山隂縣也。吳越春秋》:少康封其庶子於越。

又,姓。史記・管晏傳》:越石父。潛夫論》:越象。

又,布名。後漢・馬皇后紀》:白越三千端。【註】白越,越布。

又,與粵通。〇【按】《史記》南越、東越,《漢書》作粵。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戸括切,音活。禮・禮運》:越席疏布。【註】越席,翦蒲也。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越席,結草。廣韻》或作趏。

又,《韻補》叶兪芮切。曹植〈王粲誄〉:人命靡常,吉凶異制;此歡之人,孰先隕越。

又,叶魚橘切。𨻰琳〈瑪瑙勒賦〉:瑰姿瑋質,紛葩豔逸;英華內照,景流外越。

注解

〔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走部

〔越〕字拼音是yuè,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走、戉

〔越〕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走,戉( yuè )声。本义是经过,越过。

〔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uè] ⑴ 度过,超出⑵ 声音、情感扬起,昂扬⑶ 表示程度加深⑷ 消散:“精神劳则~”。⑸ 失坠,坠落⑹ 中国古民族名⑺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⑻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王伐切頁碼47頁,第11

𧻂

異體

𧻂度也。从𧺆戉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于厥反頁碼140頁,第2行,第1

𧻂度也。從走戊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王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53頁,第6許惟賢112頁,第8

𧻂度也。

段注與《辵部》𨒋字音義同。《周頌》。對越在夭。箋云:越,於也。此假借越爲粤也。《尙書》有越無粤。《大誥》、《文矦之命》越字魏三體石經作粤。《說文》引粤三日丁亥。今《召誥》作越三日丁巳。

从走。戉聲。

段注王伐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跳遠。

「對越在天」,箋云:「越,於也」,不通,越為揚。干戈且揚,或作斧越。揚州或作越。飛揚或作飛越。對越者,對揚也,「對揚王休」是也。[一]

跳遠。

跳遠也。[一]《詩•周頌•清廟》:「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鄭玄箋:「越,於也」《詩•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揚王休」。《書•說命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孔傳:「答受美命而稱揚之」

白话解释

越,度过。字形采用“走”作边旁,采用“戉”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越」字作「戉」,本像斧鉞之形,象形,借為古方國名;後來增添「阜」旁作「」,用作方國標識,六書為形聲,皆不從「走」;戰國清華簡《繫年》繼承金文,吳越之「越」都寫成「戉」。至戰國晚期秦簡文字和篆文,始借用從走、戉聲的「越」字,來表示「越」國。《說文・走部》:「越,度也。从走、戉聲。」左形右聲,篆文至秦漢隸書,構形相同。形符「走」篆文左上「夭」形隸變寫成「土」形,末筆向右延伸,致使聲符「戉」偏居右上,楷書直接承襲隸書寫法。從走,表示跨越之行動;從戉,表示音讀,是不示義的聲符,本義為跨越。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8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133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114頁
4說文校箋第63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57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97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5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89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0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6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62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48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317頁【補遺】第16330頁
14通訓定聲第274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38頁【崇文】第549頁
16說文句讀第181頁
17章授筆記第74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200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57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