𧗑字详情

𭗱

𧗑

血部

18画

12

18画 (𧗑)

上下结构

KEHBT

GDML

U 275D1

DUFL

𧗑字概述

𧗑〕字部首是血部,总笔画是18画

𧗑〕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㚔、攴、血”。

𧗑〕字仓颉码是KEHBT,五笔是DUFL,郑码是GDML

𧗑〕字的UNICODE是U+275D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61233,UTF-32:000275D1,UTF-8:F0 A7 97 91。

𧗑〕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基本释义

𧗑

同“”。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下 部首: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55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108頁,第18

標點整理本: 第1083頁,第18

〈六書略〉:張流切,音輈。說文》:引擊也,以㚔攴見血也。正字通》:本字。

注解

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血部

𧗑〕字上下结构,可拆字为㚔、攴、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𧗑”,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張流切頁碼345頁,第9

𧗑

異體𥂱、盩

𧗑引擊也。从㚔、攴,見血也。扶風有盩厔縣。

蔣注《正韻》:厔,職日切,音質。盩厔縣,在京兆。水曲曰盩,山曲曰厔,因以名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陟求反頁碼841頁,第3行,第1

𧗑引繋也。從㚔、攴。見血也。扶風有盩厔縣。

鍇注臣鍇曰:「攴音撲,撃也。盭字從此,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張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983頁,第3許惟賢867頁,第1

𧗑引擊也。

段注引而擊之也。

从㚔攴見血也。

段注會意。張流切。三部。今隷作盩。

扶風有盩庢縣。

段注說者曰:山曲曰盩。水曲曰庢。按卽周旋,折旋字之叚借也。在今陝西西安府盩庢縣東三十里,地名終南鎭。《元和郡縣志》終南縣城卽漢盩庢故城也。庢俗作厔。非。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投物曰「兜(音讀)」,當即此字。

扶風有盩厔縣,乃周折之借。

丟當作此,或作投,亦可。《唐韻》「張流切」,古無舌上,正讀如丟。

盩【周】。古無舌上音,讀舌頭音如「底由」,今稱擲物曰「底由」,即盩字也。

盩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80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861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655頁
4說文校箋第442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410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48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524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03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17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70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427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354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169頁【補遺】第17550頁
14通訓定聲第101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80頁【崇文】第3517頁
16說文句讀第1423頁
17章授筆記第422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87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970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