𦥒字详情

𭗱

𦥒

臼部

6画

6画 (𦥒)

ULLM

IAAZ

U 26952

HGNB

𦥒字概述

𦥒〕字部首是臼部,总笔画是6画

𦥒〕字仓颉码是ULLM,五笔是HGNB,郑码是IAAZ

𦥒〕字的UNICODE是U+2695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58034,UTF-32:00026952,UTF-8:F0 A6 A5 92。

𦥒〕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基本释义

𦥒

同“”。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臼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00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003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971頁,第17

集韻》:齒,古作𦥒。註詳部首。

注解

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臼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反切其九切頁碼234頁,第9

異體

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凡臼之屬皆从臼。

蔣注《世本》:雝父作杵臼。宋衷云:雝父,黃帝臣也。張澍稡《世本》集補注:《黃帝內傳》以為帝斬蚩尤,因作杵臼,斷木作杵,掘地為臼,以火堅之,使民舂粟。

蔣注案:雝父,又作雍父。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伎酒反頁碼600頁,第6行,第1

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象米也。凡臼之屬,皆從臼。

鍇注臣鍇按:《易繫》曰:「剡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也。」舊舅字皆從此,臽字下鼠字上皆偶相似,非從杵臼之臼。又古文齒字作臼,亦復相似,亦非此字。杵臼字中四注,古文齒左右三注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其九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334頁,第1許惟賢583頁,第1

臼舂臼也。

段注各本無臼字。今補。杵下云:舂杵也。則此當云舂臼也明矣。引伸凡凹者曰臼。

古者掘地爲臼。

段注見《易・𣪠辭傳》。葢黃帝時雍父初作如此。

其後穿木石。

段注或穿木。或穿石。

象形。

段注󰩞象木石臼也。

中象米也。

段注所舂也。其九切。三部。

凡臼之屬皆从臼。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臼,所以舂也;簸,所以…。

白话解释

臼,舂具。古代人掘地为臼,后来人们挖凿木石为臼。象形。臼中之物,是米。所有与臼相关的字,都采用“臼”作边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之,都像舂臼中剖正視的樣子,外像邊緣,內像臼面的紋路。篆文和戰國文字第二例最像,隸書、楷書之臼也都少有改變。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61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589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453頁
4說文校箋第296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84頁,第9字
6說文今釋第102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75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69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08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82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291頁,第17字
12說文注箋第240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330頁【補遺】第17096頁
14通訓定聲第98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623頁【崇文】第2489頁
16說文句讀第956頁
17說文新證第58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704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697頁,第9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昌里切頁碼58頁,第13

異體𣦋𣥫

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从齒。

𠚒

異體𦥒𠔒

𠚒古文齒字。

附注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甲骨文齒字,象口內齒牙形。晚周鉨文齒字作𠚒,加止為音符,遂變成形聲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赤里反頁碼168頁,第7行,第1

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從齒。

鍇注臣鍇曰:「口齗骨,齒也。」

反切………頁碼169頁,第1行,第1

古文齒字。

鍇注臣鍇曰:「鼠字從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昌里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11頁,第4許惟賢139頁,第11

𠚒口齗骨也。

段注鄭注《周禮》曰:人生齒而體僃。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

象口齒之形。

段注𠈌者,象齒。餘口字也。

止聲。

段注昌里切。一部。

凡齒之屬皆从齒。

段注从小徐也。大徐本誤。

古文齒字。

段注古文獨體象形。不加聲旁。

白话解释

齿,口腔中用来咬断骨头、嚼食的器官。字形像口齿之形,“止”是声旁。所有与齿相关的字,都采用“齿”作边旁。,是古文写 法的“齿”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二例,都像張口露齒的樣子,屬合體象形。金文第一例口中之齒填實,本是金文的常例;第二例上加止為聲,屬形聲。戰國文字三例,顯是承自金文第二例,從、止聲。篆文下從合體象形的,上從止聲,是今齒字所本。字經隸書,形變作,下為形符,上為聲符,還能看出它的形、義。作,則止作,不免失形。楷書齒上沿篆文之形十分明顯。自金文第二例至楷書之齒,都是從、止聲的形聲字。古文,像張口見齒之形,屬合體象形。

齒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13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67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138頁
4說文校箋第79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75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259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44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11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9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46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80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60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659頁【補遺】第16386頁
14通訓定聲第647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69頁【崇文】第673頁
16說文句讀第228頁
17說文新證第138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55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19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