𥃏字概述
〔𥃏〕字部首是皿部,总笔画是20画。
〔𥃏〕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夂、幸、攴、皿”。
〔𥃏〕字仓颉码是HEBT,五笔是TFUL,郑码是RSXL。
〔𥃏〕字的UNICODE是U+250C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51759,UTF-32:000250CF,UTF-8:F0 A5 83 8F。
〔𥃏〕字异体字是盭。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𥃏”,请参考“盭”字。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09頁,第16字
同文書局本: 第798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755頁,第13字
义《唐韻》、《集韻》:《韻會》𡘋與戾同。《史記・司馬相如傳》:盭夫爲之垂。【張揖註】狼戾之夫也。《前漢・膠西于王傳》:爲人賊盭。【註】古戾字。《史記》作戾。
义又,違也。《前漢・張耳陳餘贊》:何鄕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
义又,疾名。賈誼〈治安策〉:病非徒瘇也,又苦𨂂盭。【師古註】𨂂同「蹠」,言足蹠反戾不可行也。
义又,胝也。《呂氏春秋》:陳有惡人,長肘而盭。
义又,山名。《史記・霍去病傳》:率戎士踰烏盭。
义又,與綟通。《前漢・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金璽盭綬。【註】盭,草名。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名綬也。《晉書・載記》作綠綟綬。
音又,《廣韻》:練結切;《集韻》:力結切,𡘋音𥸸 —— 義同。
义《說文》本作𥃎,省从𧗑,讀若戾。徐鉉曰:𧗑者,繫辠人見血也,弼戾之意。《說文長箋》亦作
。
注解
〔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皿部。
〔盭〕字拼音是l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盩、幺、;、𢿐、皿。
〔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ì] ⑴ 同“戾”,乖违:“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也?”⑵ 通“綟”,绿色:“金玺~绶。”